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閱讀寫作公開課》:同學們,下次如果在校園或街上遇到我時,請不要喚我「國文老師」

文:王文仁

【第7堂 我們教的閱讀園或遇不是國文,是寫作學們下次人生】

從日常生活裡的「語言癌」,到新聞、公開果校國文影音節目中層出不窮的課同錯別字與怪句子,真的街上不難理解,搶救「爛中文」,時請為何已成為國家級任務!不喚

走在幅員不算遼闊的老師校園裡,三不五時就會遇到以前教過,閱讀園或遇或現在正在修課的寫作學們下次學生。和以前的公開果校國文熱情與純樸相比,這幾年學生已經不太流行跟老師打招呼。課同如果有學生佛心來的街上跑來跟我問好,通常也都是時請稱呼我為「國文老師」,而不是不喚我的名字。

作為一個大專共同科的本國語文教師,我並不喜歡學生這樣稱呼我,因為這會讓我覺得自己教授的科目,不過是中小學「國語」、「國文」課程的延續;而學生是因為以前沒有學好,上了大學才不得不繼續補上這門課。可是,我也很清楚,在學生跟許多社會大眾的心目中,好像真的就是這樣認為。

國文課程的「有用」與「無用」

儘管這些年來,各個大學中文系或是國文科,都不斷努力的在進行課程改革。簡單一點的,把課程改一個更具應用性,或更符合時代潮流的名字;進階一些的,努力翻轉內容,讓它往閱讀、寫作或思辨的方向前進,在傳授學生知識與智慧之外,也讓他們擁有「真正帶得走的能力」。

目前可以看到的改革成果,其實已然相當豐碩,也做出一番不錯的成績,然而在許多學子或其他科目老師的心目中,那還是讓人聽起來不會怎樣喜歡的「國文課」。

當前的現實是,儘管多數的大專院校,還是把國文課列為「校共同必修」,要求大一乃至於大二的學生非修不可。但也開始有學校把本國語文課程與通識課程相結合(可以互相取代),或者改列為選修。原因就在於,在教育部要求大學整體畢業學分下修的過程中,大家也在通盤檢討,大學是不是還要繼續上「國文」?這樣的課程擺在那邊,到底是「有用」還是「無用」?

指稱其「無用」者,多半認為學生從小到大,已經學了這麼多年的本國語文,實在沒必要上了大學,還繼續被這樣的科目「荼毒」。甚至有些專業科系的老師,認為這會排擠到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時間,想要掄起大刀除之而後快。

相信它「有用」的,也不免強調其「工具性」,認為現今學生的國語文能力確實需要補強,或者應該跟專業科目、職涯發展等等相互配合,教授寫報告、簡報口說、企劃案、產品說明書、求職履歷自傳等實用性技巧。

上面這兩種說法,與國文老師們的認知,普遍有著不小的差距。

搶救「爛中文」已成國家級任務

對許多大專本國語文授課教師而言,他們要教的理應是文學,是人生。基礎語文的任務,在中小學的階段早就應該完成;進入高等教育的殿堂後,學生學的應該是進階的閱讀與寫作,以及衍生而出對現實人生種種課題的觀察與思辨。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十幾年來,整個大環境中文能力的嚴重崩壞,早已讓搶救「爛中文」,成為國家級的緊急任務。

日常生活裡的「語言癌」,從不斷使用「然後……然後……然後」,「這個部分……、那個部分……」,到開口閉口必稱「做一個XXX的動作」,用語不是囉唆累贅,就是沒有邏輯可言。打開電視新聞,看到大量的錯別字與怪句子,也常讓人懷疑記者是不是根本沒校對。就連前幾天,在某付費影音平台上收看韓劇《Voice》(奪命殺聲),都會看到譯者把「千斤頂」翻譯成「截肢器」的嚴重謬誤。只能說,這種對文字、語言的輕忽,實在是誇張的澈底!

在這個社群網路時代,我們的確大量仰賴影像、聲音的傳播,但也不可否認,諸如元首、意見領袖乃至於平民百姓,在媒體上短短的一則文字貼文,都可能引起國家、社會極大的震動。語言、文字用對了,可以創造出良善的正向循環;用錯或用壞了,卻也可能像漫威(Marvel)電影裡的大反派薩諾斯(Thanos)一樣,毀掉二分之一的宇宙。

在台灣,一九八○、九○世代出生的青年們,都還有比較多的機會接觸到紙本,二十一世紀之後出生的學生,完全都是在影音、手遊的環境中長大的。他們的生活裡,若摒除掉考試的因素,幾乎就沒有閱讀、寫作可供置喙的餘地,也因此,語文能力下墜的情況,比高山上的雪崩還要恐怖許多。

「語文」、「文學」並重的大學國文課

舉例而言,以前要一位大專學生寫一千五百字的文章,基本上不會是什麼難事;但現在要他們寫超過五百字,就開始會有人耍賴皮、鬼打牆。在學生們經常出沒的Dcard與PTT版上,更是經常看到許多寫了一堆文字,卻不知道是在說什麼的貼文。

這樣的「爛中文」,常逼得大學端的老師,不得不再幫學生補強基礎的語文能力,讓大專的本國語文課程,真正成了中小學的延續。就這樣,大學國文科的教師們,同時承受著「語文」與「文學」的教學重擔,在已經或即將遭受刪減的鐘點裡,努力撐起不那麼被重視、卻其實很重要的一片天。

這幾年,我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上,除了對語文的某些堅持外,也努力讓學生在有餘裕的閱讀和寫作中,重新愛上文學;而後,才能夠在作者、作品視角的帶領下,重新核對與思考自己的人生。這麼多年來,我始終深信一個道理:「如果所學的東西,不能跟自己的生活或生命連結起來,那些學習最終都成了無用而浪費的。」

所以同學們,下次如果在校園或街上遇到我時,請不要喚我「國文老師」。記得老師的名字,真的一點都不困難。

【國文課(7):那年,無法被遺忘的〈穿山甲人〉】

  • 閱讀文本:〈穿山甲人〉,柏楊撰文。
  • 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關注罕見疾病,了解報導文學、影像的特質與社會影響力。
  • 延伸閱讀:〈最長壽魚鱗癬患者 張感謝台灣〉,《聯合報》影像報導。

那天,當你把袖子捲起來的時候,我的眼眶竟不自覺濕潤了起來。反倒是你安慰了我:「老師,沒事的。謝謝你。」

就算已經過了十多年了,我依然非常懷念,那一年在台東教書的日子。那是我博士班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我第一次如此貼近「後山」土地。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