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木藝與豆乾同飄香,桃園大溪打造沒有圍牆的「街角博物館」

文:叫車吧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每個文化保存者都是木藝沒館長

「大溪」舊名「大姑陷」,因大漢溪造就繁榮。與豆早期台灣許多貨物都透過航運進到大溪,乾同洋行、飄香商行紛紛進駐於大溪,桃園開創了大溪市街輪廓的大溪打造的街開端。

至今仍可在街上見到日治晚期的圍牆物館建築,不只有老街、角博豆干還有豐富的木藝沒在地文史,在大溪老街上還有不少傳統技藝館至今默默努力堅守本業,與豆保存及展示自家產業特色的乾同「街角館」。每個「街角館」都代表著不同產業主題的飄香歷史故事,為其產業注入文化脈絡及技藝知識,桃園讓街角館的大溪打造的街參與者皆自豪地說:「大溪現在最多的就是館長」。

街角博物館是圍牆物館由文化部所推動的「再造歷史現場計畫」之一,透過「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復修各項的歷史文物,以保存日常大溪在地文化。打破固有博物館的圍牆,將大溪木藝博物館的功能擴大到公有館舍外的場域,讓街角館存在於民眾日常生活的大溪街道,相較於博物館所述的是當地重大歷史事件,大溪街角館記錄的是在地居民的傳承故事。

木博館開館以來的前幾年都在探索地方歷史文化脈絡、訪查木藝職人,深入大溪社區口訪居民,進行田調及整理資料,並發現每年農曆6月24日的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遶境文化,幾乎是每個大溪居民共同關心的焦點,且可交織出廣大的生活、人際及產業網絡。

因此,木博館梳理出社頭、木藝及「街角館」等大溪人最關心的優先課題,作為推廣及策劃活動的依據,以便帶給居民最大共鳴。

穿梭散布在大溪街道或社區角落的「街角館」, 有木器行、豆干店、茶坊、文創品牌商店、藝文館、旅社、設計工作室、老建築、醒獅團等,如重回生活現場,展現常民過去生活的樣態。

4a3c7977-79fd-4ed3-96fd-0db4209ed513Photo Credit: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提供

木博館陳倩慧強調街角館的設立是希望,更鼓勵居民從調查家族歷史脈絡找到自身價值,不只靠歷史學者或研究者對大溪的論述,而是需由地方居民一起展現多元業態樣貌。為解決傳統產業趨向沒落及從業人員高齡化等問題,木博館並推出「街角館補助計畫」,讓民眾可申請補助研究執行自己感興趣的主題並加以現地保存或耕耘地方創生。

漫步街角,品味大溪在地

街屋是逛老街的樂趣,街內的每一棟房子的陳列都有不同的故事,蘊藏著街屋的個性與時代象徵。例如「鶴」表示長壽、「鳳凰」是象徵富貴、「牡丹」是描繪富貴、橘子則是希望討個吉利;八卦則是有避邪之功用,一樑一柱皆反映大溪舊有的社會文化、經濟脈絡與當地日常。

沿途的街角館場景猶如台版「哈利波特」的斜角巷,復古的紅色磚瓦堆砌出每個年代的記事,深刻體認地方年代的感動,每個館子都有意想不到的新奇好物。

日日田職物所,職人精神打造地方產值

日日田的兩個日合組起來是「田」,象徵連綿不斷的每一天,職物所代表「職人造物」。日日田職務所位於大溪南興里的永昌宮旁,透過在地里長、青年藝術家進入,盤點當地農村器具、故事,試圖以此為據點,推廣在地農業文化,促使地方創生的發生。返鄉創業青年的街角館館長、日日田職物所負責人高慶榮設計一個青年的設計工作室,一個以聚焦在在地,延伸創意發想,凝聚資源的公益空間。

除了承接藝術設計業務、規劃展覽,日日田職物所也舉辦各種體驗活動和講座,或是一些文創的類型的經營。日日田也在思考「我們居住的這一塊土地上還有什麼樣的精彩?」包括廟宇、傳統產業等等。串連博物館、廟宇、社區和青年4種資源,凝聚更多人、更多能量,讓年輕人可以有一個無負擔的創作空間,讓地方變得更有活力。無論人們走到何處,依舊會不自覺地回想起自己生長的土地的味道。



Photo Credit: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地方遊程設計──神農生活在大溪

神農是守護地方守護神、斜槓之神,從對人類的七大貢獻中,包含剖木製作農具、教授農耕、嚐食百草等。先人在南興西尾地方山坡上,建立神農廟,地方俗稱「南興廟」為當地信仰中心,侍奉神農已有277年以上的歷史。

大廟坪就像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劇場,很多的故事與線索,從農村故事、廟宇藝術元素及習俗傳統、老店職人,透過實際參與觀察地方啟動的變化。

遊程中跟著職人沿著大廟坪周邊,發現這些古老的故事及技法體現在生活及場域之中直至現在,也才發現必須溯本根源地去看我們的土地,才會了解沉澱在土地上的文化,如此厚重。藉由老屋再造地方的文化價值,日日田期待未來能在這片泥土上四處播種,喚醒地方認同,而不只是想到大溪有豆乾和老街。現在只是起步,他們要從這個點開始。

百年豆干飄香,深沉的顏色與內斂的文化相呼應

聞名世界的大溪豆干是台灣桃園市大溪區知名的地方特產(亦可歸類為台灣小吃)。大溪豆干是承載了在地人的驕傲與記憶的味道,早先為台灣大房豆干祖先黃屋所創,傳承先祖黃屋(大目仔)於西元1923年傳承至今已歷四代有近百年的歷史,現由創始者之一「黃屋」第四代子孫所經營。

秉持著對大溪五香烏豆干的熱忱,大房豆干不斷研發各類豆製產品,持續推廣豆食文化,並透過街角館述說豆干的故事。

1920年代的黃屋經營生意因為戰爭,市場蕭條而失敗,家庭經濟面臨困難,妻子黃邱露才想做豆腐小本生意開點錢源,但早期所製造出來的豆腐、豆干容易腐敗不易久放。依黃屋長子黃伯輝後代(大房豆干)說法,黃邱露為了要使豆乾保存久將白豆干滷鹹後再以紅糖製成焦糖上色,沒想到受到當時大溪煤礦工人的青睞,成了現今大溪最出名的大溪五香烏豆干。目前大溪豆干老牌的製作業者有:「黃日香」、「大房豆干」、及「廖心蘭豆干」。


Photo Credit: 大溪歷史街坊

「大房豆干的核心精神,就是持續創新。」大房豆干第四代黃建嘉對大溪豆食產業有極大使命,不僅在豆干上推陳出新,近年也融入綠色循環與創生概念,使用豆渣創造出豆渣蛋䊏、豆乳牛軋糖與豆類輕食等創意產品,持續擴展台灣豆類文化與國際互動的可能性。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