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全球海運集團掀整併潮解決供應鏈危機,「貨櫃清道夫」成塞港新商機

在碼頭上堆積如山的全球貨櫃,已經對海運公司造成龐大的海運管理成本,海運龍頭——馬士基(Maersk)與地中海航運(MSC)在近日投入百億美元進行產業垂直整併,集團解決機貨擴大自身的掀整影響力,期盼解決的併潮供應鏈問題。業內人士強調,供應櫃清港新海運整併風潮並非今年的鏈危特殊現象,數年前就已開始調整。成塞

全球海運集團又掀整併潮

根據國際海運權威機構Alphaliner統計,商機截至12月27日全球航運貨櫃運力排名,全球由馬士基、海運地中海航運兩家公司同獲第1名寶座,集團解決機貨市占率達到16.9%,掀整成為雙冠軍的併潮情況。其後依序是供應櫃清港新達飛(CMA)占12.6%,中遠海運(COSCO)則為11.7%,總市佔率過半達到58.1%。

為了持續擴大航運集團影響力,全球最大貨櫃海運公司馬士基,近來一直透過併購將業務拓展到海運以外的物流業務。《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這家來自丹麥的航運公司將以現金36億美元(新台幣1008億元)收購香港利豐物流(LF Logistics)。

地中海航運則規劃以64億美元(新台幣1792億元)收購法國運輸集團Bollore Group在非洲的業務,再以5億美元(新台幣140億元)收購巴西貨攬業者Log-In Logistica Intermodal的67%股權。

任職於建材化學品採購的業內人士告訴《關鍵評論網》,今年以來貨櫃市場的確和過去不同,光是運費就調漲了數次,許多海運公司的獲利是三級跳,這樣的確有助於海運集團做更多市場上的布局。

業內人士強調,航運數年前,是一個獲利表現並不好的產業,甚至是連年虧錢,他說:「這個從股價上就能看得出來,之前都是10塊、8塊的雞蛋水餃價錢,當時很少人會看好,沒想到因為疫情後,獲利這麼驚人」。

至於如何看待國際上貨櫃業整併風潮,他則回答,整併速度會更快,但是整併並不是因為疫情後才開始,早在數年前,各大海運集團為了調整營運方針,就已開始大大小小的併購,例如中國遠洋併購中國海運、達飛航運併購東方海皇等。

供應鏈問題未解:港口塞爆,貨櫃清道夫成為新商機

由於全球供應鏈持續緊繃,越來越多生鮮食品在貨櫃上放到過期,或者因為超過交貨期限遭到捨棄。英國媒體《金融時報》報導指出,貨品回收業者成為供應鏈上的清道夫。

英國的貨物回收業者JS Global主管史林(Jake Slinn)告訴《金融時報》:「我們今年忙到不可開交,許多人因為破產取消訂單,而這些貨品堆積在港口將產生龐大費用」。

報導稱,這類回收業者會收購沒人要的貨櫃,把裡面的商品轉賣或者是銷毀。但是收購貨櫃並不是穩賺不賠,史林說有時候不知道貨櫃裡面是什麼,可能買到一整櫃腐爛蔬菜,又或者是假口罩。

總部位於舊金山的貨運代理公司Flexport表示,從亞洲出口商提貨到歐美港口需要一百多天的時間,在2019年只需要不到60天,再加上貨車司機不足儲存空間有限的情況下,貨物往往會延誤更久。

採購業內人士向《關鍵評論網》提到,就台灣情況而言,延誤到貨的情況已經相較之前減少許多,大約快了1至2週。但是他們家專門採購建材的防水樹脂,也因為運費上升成本變貴,這意味著,建造成本也變高。

他對供應鍊問題分析,未來過完農曆年後,塞港問題還會再趨緩。業內人士也強調,台灣不像是大陸國家,如美國、歐洲及中國,貨物到港後還需要經過漫長的陸運,因此在進、出貨的速度相較快一些,各國情況不能在一起比較。

延伸閱讀:

  • 中遠海運躍居世界第3再擴大募資,白宮憂北京掌握大量貨櫃、路線數據,謀取國家利益
  • 港口貨櫃堆積如山,全球正面臨比「大排長榮」更嚴重的海運危機
  • 中國限電後遺症:海運價格「退燒」,貨櫃三雄重挫跌停,後市掀論戰
  • 美西塞港惡化加劇供應鏈壓力,拜登:每個「滯留貨櫃」每日開罰100美元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