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博物日本》:沒有本質的自然——近世日本自然研究史導論

文:費德里柯.馬孔(Federico Marcon)

沒有本質的自然:近世日本自然研究史導論

將自然除魅

《常陸國風土記》(西元七二一年)敘述了六世紀初統治者繼體天皇統治時期的景況:

有一個名叫箭括氏麻多智的人,將郡役所西邊山谷的博物本質本自一塊沼澤地開闢成稻田。不久,日本然近然研一群夜刀神企圖阻撓他的自導論工作,妨礙新田的世日開墾。當地人表示,究史夜刀神是外觀像蛇的神靈,有著蛇一般的博物本質本自身軀,頭上長有尖角。日本然近然研若有人看到祂們,自導論就會家門破滅,世日招致滅族之禍。究史郡役所附近的田野藏有許多這種動物。

箭括氏非常憤怒:他披上鎧甲,博物本質本自拿起長戟,日本然近然研打殺並驅除夜刀神至高山之下。後來他在山腳豎立標記,標示邊界,並向夜刀神表示:「此山上乃眾夜刀神的領域;山下農田是人民的耕種範圍。自此以後,我輩將奉祀眾神,世世代代崇之敬之,只求眾神莫詛咒我輩,或對我輩懷恨在心。」

箭括氏建造了一座神社並舉行第一次祭典。然後,他開墾了十町的稻田。他的後代一代代地祭祀著這些神靈,至今仍是如此。

箭括氏的故事揭露了早期日本各個社群以宗教信仰與神話故事為特徵的模式,其中包括人類與神聖空間的基本劃分。一側是人類的住所與耕地,構成一種為滿足人類需求而馴化的自然共生領域;另一側,陰暗的森林與無法穿越的山脈是野生動物與桀驁神靈的國度,是一個不宜人居的自然。

在這兩者之間,神社與木造鳥居標示著分隔著兩個世界的邊界:神社與鳥居向人類漫遊者發出信號,如果他們繼續前進,就會進入野生動物與神靈統治的敵對國度,風險自負,而且神社與鳥居也提醒著神靈,祂們與人類之間存在著共存的協定——這種協定通常源自人類社群與自然神靈之間的暴力衝突,就如《常陸國風土記》的故事一樣。

對人類來說,未馴化自然的神聖空間不僅不宜人居,同時也是陌生的。那裡不僅有各種樹木、草本植物與動物,同樣也有神靈和其他可怕的生物,例如河童、天狗、狐狸(有超自然能力)與貉(狸貓),牠們會欺騙,會綁架,會挑戰摔角比賽,有時還會殺死所有膽敢進入其國度的人類。這類生物在民間傳說中比比皆是,而且這些超自然生物中的每一種,都各自有許多神道神社以「安撫」的方式供奉著,讓人類能享受該地區的自然財富,就如箭括氏故事所描述的情況。

神社保護人類與神聖空間之間的邊界不被滲透,並藉由祭祀儀式控制著被人類征服的神聖力量。神道祭典包括鎮魂祭與地神祭,即使是今天,在新建築動土或開闢新耕地之前,也要舉行這些儀式。因此,神道神社的作用是作為區隔人與自然世界的標誌。

日本的人類學家與民族學家往往認為,日本主要島嶼的山地景觀再現了類似的空間劃分:被耕地包圍的村莊與城市,受里山環繞(里山是木材與木柴的儲存地,也是狩獵採集的資源),構成了人類的空間;在里山之外是森林覆蓋的山,人煙罕至或杳無人煙。神道神社以里宮、田宮與山宮的系統來突顯出這種同心的空間組織,居民在這些神社裡祭祀那些因為人類開發新土地而被激怒的神靈;奧宮位於最外環,用來標記人類空間與未馴化自然的神聖空間之間的邊界。

在上個世紀,各學科的學者(從柳田國男〕一八七五—一九六二〔的民族學研究到中尾佐助〕一九一六—一九九三〔的生物地理學與薗田稔〕一九三六年生〔的神道環境主義)都利用這種空間劃分來創造和維持一種意識形態上的信念組合;根據這種信念,在與自然環境的共情關係中,一直存在著一種統一且獨特的日本認同,這種認同基本上不受歷史變化的影響。

儘管有證據顯示,日本歷史上一直都存在著自然(或神聖)與人類領域的儀式分離,然而事實上,最近對日本群島環境史的研究顯示,從日本歷史的最早期開始,環境破壞一直是日本歷史的一個特點,確切原因在於日本文化中存在著一種將人類對自然的干預行為加以昇華的宗教儀式。例如,十八與十九世紀德川幕府重新造林政策的核心是經濟與純粹的損害控制問題,而不是宗教上的「熱愛自然」。

本書重新建構了各種過程,這些過程緩慢但無情地破壞了這種傳統的空間劃分與維持這種劃分的世界觀。本書展現了從十六世紀晚期到十九世紀中期,一系列截然不同的知識與手工實踐,一方面從中如何支持著人類領域的擴大,將原始山脈與森林當作原料儲藏庫與認知資源,另一方面也發展出將自然物種及其環境概念化的新方式。將神聖空間與人類空間結合在一起的,是形上關係的無形結構,這種結構的消失來自於一系列長期、無規劃且偶然的知識、經濟、政治與文化過程。

許多與本草學有關的各種自然研究學科,讓這些過程緊密融合起來(本草學是一個包括藥物學、農藝學與自然史等學科的學術領域)。隨之而來的是自然界的世俗化,這種世俗化源於將自然分成無數離散的物體,以產品、自然物種或收藏品等可標準化且可量化的單元來進行描述、分析、消耗或累積。

由於我主要關注的是近世日本對物質環境的態度轉變,所以我在此不會詳盡闡述本草學這門學科的歷史。更確切地說,我循著其複雜歷史的部分譜系,揭露它對專業學者的專業化、農業進展、幕府與藩政新經濟政策的發展,以及各種相關動植物的大眾娛樂、雅玩、藝術創作和知識論述的形成等所造成的影響。我認為,這些都是相互關聯的過程,在自然的世俗化與日本當地自然物種的物化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一方面,農業生產日益商業化(包括稻米與其他穀物的種植,以及漁業、紡織、清酒釀造、染色、採礦等原始工業活動)導致動植物的商品化,進而也讓動植物被轉化為資源,為農業生產與持續擴大的藥用物質市場的需求,進行目錄編輯與樣本累積。另一方面,本草學者與業餘愛好者往往將動植物當作獨立於生態系的知識商品來研究,在百科全書、圖冊、專題論文與收藏品中被當作抽象物種的具體樣本來進行編目。這種趨勢一部分源自早期本草學者堅持採用《本草綱目》等典籍的詮釋風格,這些典籍往往將礦物、植物與動物物種當成名物(編按:可理解為事物的名稱或名字,並依其特徵與其他事物作出區隔),以百科全書個別條目的形式來揭露其藥理特性。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