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仲維光:我為什麼說余英時先生有學識沒有學術(二)

文:仲維光

  • 仲維光:我為什麼說余英時先生有學識沒有學術(一)

四、仲維西方思想史中的光為二元與一元、學術辨析與專斷學說、什麼說余識沒術知識與真理的英時有學有學不同傾向

孔策對於布拉赫的攻擊,同時為我們提供了另外一個理解當代歷史學等現代學術特點的先生方向,他攻擊布拉赫的仲維歷史學是美國式的。無獨有偶,光為在他對布拉赫批評的什麼說余識沒術同一年,1957年,英時有學有學阿多諾也在社會學中發表了「社會學與經驗主義研究」,先生攻擊了德國社會學中的仲維美國傾向,為此,光為其後在德國社會學及人文科學中引起了一場曠日持久的什麼說余識沒術辯論。

被孔策、英時有學有學阿多諾等人在學術上批評為美國式的先生,文化思想史學者弗格林在他的《自傳性反思》中也明確地提到過,他認為這種美國所獨特具有的思想方式,來源於英國,從根本上說是英國式的,經驗主義式的。

對於這種英國的經驗式的思想方式,羅素則在《西方的智慧》中同樣明確地說過,它的根源在古希臘,可以說是古希臘式的。為此,這也就是可以說,所謂現代學術不過是古希臘思想的復興,及其在當代的發生發展。

那麼,什麼是古希臘式的思想方法呢?

人們知道,古希臘以及此後在西方發展起來的西方思想的認識論基礎是二元論,即把世界分為人與世界,精神與物質、心與物,主體與客體,現象與實在,以及在這個基礎上展開的真與假,善與惡,和諧與衝突,關於事物是一與多,簡單與複雜,無限與有限,乃至宇宙混沌與秩序,神與人等等,它們是分立的,而不是中國式的互相融合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轉化的。對於西方的二元論思想,即使是關聯、聯繫也是外在的、分離間的關係。

在這種二元論基礎上,可以說古希臘思想的傾向是和後來發生發展的基督教宗教文化思想完全不同的兩種傾向。後者的傾向是傾向於一,用一統一二。但是古希臘思想卻是對於二的辨析,對於二者之間的不同及關係的辨析。

在這種二的基礎上的對於關係的研究形成的是認識論基礎上的知識,而力圖用一整合二則導致本體論,專斷的絕對性的傾向。為此,古希臘思想傾向的特點就是,古希臘哲學及在它的基礎上發生發展的科學,從根本上是二元的,而絕非一元的。任何一元的傾向都是反科學的,反古希臘哲學性的!

正是在這一基礎上,弗格林明確地指出了古希臘哲學和這種一元論所謂哲學的根本區別。這種一元論哲學一定會導致一種封閉的體系,而古希臘哲學傳統從來不是體系性的,無論是蘇格拉底、柏拉圖還是亞里士多德都沒有體系,也從未有過建立體系的嘗試。

以古希臘哲學為鏡,人們可以看到,18世紀末期以來的暗中體系化的傾向是一種反古希臘哲學的傾向。如果人們以古希臘文化思想的復興作為近代特征,以啟蒙,知識及思想的澄清作為近代哲學的基本傾向,那麼可以肯定地說,18世紀末期以來的這種體系,被稱為哲學的體系從根本上帶有反近代的特性。對此弗格林等思想家指出,2百年前,這種傾向發展成顯學,成為潮流,這個潮流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romantic運動,羅馬化運動。

啟蒙運動和羅馬化運動分別為我們帶來了兩種傾向的思想及學術活動。源於古希臘文化思想的啟蒙運動帶來的是智力活動的復活、甦醒,帶來曾經在古希臘存在的學科和學術活動的重新展開。

羅馬化運動則重複了古希臘歷史後對於古希臘文化思想的中世紀的反動。一元論傾向更容易受到具有權力傾向的人及集團,企圖壟斷人的思想的宗教集團的喜愛。這種傾向在經歷過近代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衝擊後,它的重新出現最明顯的特點,和啟蒙運動帶來的科學、哲學及文化思想最根本的區別就是它推崇權威的傾向,再次復活了國家的權力要求,對此他不但支持帶有神秘性的國家概念,而且強調了世俗族群單位、民族及國家差異及其的存在要求。

對於羅馬化運動的這些要求,過去200年的經驗事實對比可以讓人們看到:啟蒙運動,在古希臘思想影響下發生發展的科學、哲學以及各種近代學術思想從來沒有沾染過國家主義、民族主義的影響,從來和這類政治無關,而且科學及和它平行產生的各門新的學科的學術追求和這種政治無關,也從來不靠國家,尤其是宗教及任何政治因素來取得學術的繁榮。

而這就構成了現代學術的另外一個重要特征,它是一種知識,和政治無關,即使相對地有利於某類政治現象或政治集團及人,作為學術活動的結果及學人也不會成為政治活動本體及群體的一部分。

AP611832167181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五、再談源於古希臘的現代學術的認識論、方法論的特點

近代產生的學術研究及學科和古希臘及啟蒙運動的關係決定了近代學科之間的關係,它們都是古希臘思想的復興及其展開的結果,是平行的科目。為此,在認識論方法論上無論是近代產生的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都是相同的。

這個特征布拉赫在德國戰後推動的歷史學的研究中清楚地顯現出來:現代人文學術研究的方式方法和近代自然科學研究的方式方法是相通且類似的。例如在理論物理中,一方面是你使用的方法——數學方法是什麼。你使用的是幾何還是代數,微積分、數理方程還是高等代數、矩陣、群論。這個工具必須概念清楚、明確,邏輯自洽地形成一個描述的理論框架。

另一方面是物理現象——人所能夠感知的現象。然後是方法應用到這個現象所構成的物理理論描述。這個描述能夠解釋、證明那些現象,以及預示了什麼現象,最後是再去觀察發現這些預示的結果及現象是否存在,以及它們揭示了哪些新的問題,舊的理論是否能夠繼續描述及解釋這些新的問題。如果不能就修正或者換用其它新的概念理論框架。基於這個探究的方法,現代生物、化學、天體物理、生物物理……等等,所有現代科學的方法都是如此。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