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專訪】中正哲學教授陳瑞麟:破解科普書的暢銷秘訣,用科普改變台灣的科學文化

作者:人文.島嶼(採訪撰文:林義宏|編輯:林俊孝|攝影:黃國彰、專訪中正哲學林俊孝)

窩在小房間操作儀器,教授解科訣用蒐集數據加以分析,陳瑞檢驗前人提出的麟破理論,埋頭寫出一篇篇論文,普書發表在學術期刊或研討會。暢的科這是銷秘學文科學家職業生涯的局部側寫,也是科普科學知識的製造過程。

科學與科技早已滲透現代人日常中每個環節,改變但科學家現實中的台灣工作流程,卻距離一般人的專訪中正哲學生活極其遙遠。「科學」如何被世人認識與理解?台灣又曾出現怎樣的教授解科訣用「科學普及」熱潮和轉向?這是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陳瑞麟關心的議題。

不同媒介中的陳瑞科學,往往以不一樣的麟破面貌現身:教科書裡的科學,是普書枯燥死板的系統知識;新聞媒體上的科學,是具奇蹟功效的現代魔法。這些都不能有效地把科學傳達給給大眾。七○年代,台灣出現第一波科學普及熱,《新科學文庫》、《科學月刊》、《牛頓雜誌》等在一種「科學報國」的使命感之下,企圖把台灣社會帶入「科學化的現代世界」中。

20年後,九○年代由天下文化出版的「科學文化」書系標誌著台灣科學普及史上的關鍵轉折。這套叢書既採取不同於傳統出版界的翻譯書籍出版模式,又運用別出心裁的語文傳播策略,將科學家的生命故事「傳奇化」,為科學與公眾之間的關係啟發了截然不同的想像,進而改寫「科普」一詞在台灣的意義。陳瑞麟點出,「科學文化」書系所描繪的科學,是一樁值得新生代投入的人生志業,甚至是一種引領時代精神的文化內蘊。

風靡全台書市的「科學文化」書系

你聽過這些書名嗎:《別鬧了,費曼先生:科學頑童的故事》、《混沌:不測風雲的背後》、《柏拉圖的天空:近代科學大師群像》?它們都是「科學文化」書系的成員,當年在台灣掀起一股科普旋風,尤其是1993年出版的《別鬧了,費曼先生》印量突破二十萬本,直到2018年仍有再版。「對我這個世代的人來說,講到科普,就會聯想到『科學文化』書系。」陳瑞麟說道。

1Photo Credit: 林俊孝
「科學文化」書系的出版方針與傳播策略,正是陳瑞麟的分析對象。

科學文化書系的能見度及其對台灣科學普及的貢獻,從亮眼的銷售數字可見一斑。但陳瑞麟發現,從未有人探究這套書系的成功背後,有哪些脈絡與因素作用。他首先由媒介因素切入分析。

書籍作為一種科普媒介

陳瑞麟指出,一直以來在台灣進行科普工作的主要媒介是「雜誌」。短篇幅、定期出刊的形式,讓《科學月刊》、《牛頓雜誌》、《科學人》等科普雜誌能夠即時、有效率地傳播科學新知與科學時事,但內容也容易變得片段化。相對而言,科普書籍的角色與功能則是深入特定主題,為讀者提供完整的來龍去脈。

「科普雜誌可以馬上告訴你今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做了什麼研究,或哪個國家科學研究上的最新突破。」陳瑞麟說:「但書籍會告訴你科學知識的歷史發展,在某個意義上就是科學史的書寫,也是科學家個人的生命史。」

科普書籍,讓科學文字多出一層歷史與生命的厚度。「科學文化」書系正是善用這項優勢,造就了台灣科普翻譯書籍的出版奇蹟。

科普如何成為傳奇?科學文化書系的「傳奇化」策略

科學文化書系的暢銷,是台灣出版史的一次傳奇。陳瑞麟透過文本分析、訪談策劃人等途徑進一步分析該書系的企劃製作,發現出版傳奇的背後,恰巧是出版者有意識採用了一種不同於傳統科普書籍出版方針的「傳奇化」策略。

選書方向上,科學文化書系大多翻譯「傳記類」著作。《別鬧了,費曼先生》描寫物理學家理查・費曼兼具聰慧天才與幽默叛逆的一生;《複雜:走在秩序與混沌邊緣》介紹混沌理論與複雜性科學的發展;《柏拉圖的天空:近代科學大師群像》細數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歷代科學人才;不論是科學家的生平傳記、科學觀念的傳記、科學機構的傳記,都以生命敘事與情感起伏,取代平鋪直敘與邏輯命題的知識傳播模式。

書名翻譯的操作,是科學文化書系又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出版策略。陳瑞麟發現,九○年代以前的科普書名相對樸實,例如《地球的年齡》、《黑洞趣談》、《巴斯德傳記》,直到科學文化書系開始大量運用副標題、直接改變主標題等技術,第一時間抓住讀者的目光,引起人們翻開書頁的興趣。

陳瑞麟以愛因坦傳記為例,《Einstein: A Life (1879-1930)》、《Einstein: A Life (1931-1955)》這兩部原文書名頗為平實的套書,在譯者妙筆下翻譯成《愛因斯坦(上):千山獨行,擘創宇宙大業》、《愛因斯坦(下):沾惹塵緣,萬丈光芒也彎折》;又或者描寫輻射技術實驗室傳記的《The Invention that Changed the World》被翻譯為《雷達英雄傳》,加上副標題「輻射八方改造世界」,把「人」與「科技物」的關係生動地交織成一則傳奇故事。

此外,書系策劃人林和、牟中原、李國偉、周成功等人秉持推廣科學文化的理念,親自為書籍撰寫導讀。不同於過去科普書籍以「傳播科學知識」為己任,帶有濃厚的說教意味,科學文化書系的導讀文字藉由深入淺出的優美文筆,邀請讀者踏入宏偉的知識殿堂。

1企劃腳本:林義宏、林俊孝|美術設計:林柏希
從選書方向、書名翻譯到導讀文字,科學文化書系皆以精湛的文學技術做包裝,不僅打破科學/人文的二分,也改變「科普」一詞的意義,更為台灣擘劃「科學文化」的前景。

潛藏於科學活動的文化底蘊

科學文化書系不僅想要推廣科學工作的產品──科學知識,他們更遠大的目標,是孕育一個擁有科學文化的台灣社會。然而,什麼是「科學文化」呢?

陳瑞麟點出,早期隱約存在一種寫作的二分法,認為科學寫作要客觀忠實,文學寫作要傳遞情感,兩者不相混淆;尤其科學寫作不該放入情感。「可是科學文化書系完全不是如此。這些科學英雄的傳奇故事在在反映著人性,告訴你科學家其實也是人。」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