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總統文膽魅力表達課》:邏輯(logic)是一種說服對方的魔術(magic),如何成為一個邏輯魔術師呢?

文:江原國(강원국)

有邏輯的總統種說說服對方

有時候越想有邏輯的說話,腦袋卻越混亂。文膽很多人都有「要怎麼要表達才能顯得有邏輯呢」、魅力魔術「想到邏輯,表達感覺就是課邏很複雜又很煩的事情」這樣的偏見。其實邏輯並不困難,輯l輯魔邏輯只是服對方一個思維方式,只是成為想法的形式與法則。說話其實只要說得通就可以了。個邏

換個方式來說,術師我們只要在說話時,總統種說不會聽到「你這樣像話嗎?」、文膽「講一點像話的魅力魔術,好不好?」這樣的表達回應就好。所以在有邏輯之前,課邏先做到不要沒邏輯就可以了。

缺乏邏輯可以歸類為以下五大問題:

第一,沒有想法。沒主見、觀點或主張不明確,內容就很容易發散。總結來說就是話語中缺乏重點。往往說了很多大家都知道的內容,但是沒有重點,讓聽的人不懂到底在說什麼。

第二,缺乏結構。大多數的人都有自己常用的語言結構,像是過去--現在--未來、或是想法理由佐證、見解反駁二次反駁等。在說話的過程中闡述核心的意思。沒有結構的內容就像是一盤散沙一樣,很有可能會被別人批評「說話不經大腦」。

第三,缺乏因果關係、前後無法連貫。舉例來說:「動物會死亡→人類也是動物→人類終究也會死亡」,三者之間存在著必然性;反之「猴子的屁股是紅色的→紅色的是蘋果→蘋果很好吃→好吃的東西是香蕉」像這樣想到什麼說什麼,就會變成純粹的語尾聯想,非但沒有脈絡,也經不起推敲。

第四,缺乏理由。如果沒有釐清講這件事的背後目的,證明自己主張的話,只會變成突然冒出、莫名其妙的發言。

第五,缺乏證據。只是單純表明理由是不夠的,要提出實質的依據,這些依據可以是事實、實物理論、數據等,做為「引用」的佐證。

另一方面,還有幾種常見的錯誤:

第一,反覆及矛盾。內容像錯綜複雜的毛線球一樣,反覆迴圈、語無倫次。自己說的話前後牴觸、自相矛盾;對方有可能會覺得你「說話沒有條理」。

第二,思維太過跳躍或是有遺漏。像是利用「反正」、「總之」、「不管怎樣」、「簡而言之」之後就跳到下一個話題。可能會讓人覺得說話沒頭沒尾、太過無厘頭。原因及結果、手段及目的之間都有所謂的關聯性,而這當中也包含了說服力。

第三,邏輯謬誤。像是誇大不實的內容、太過急促的判斷、人身攻擊,用批評的方式來正當化自己的各種謬誤。

第四,訴諸情感、缺乏事實。把情感當成理由來支持自己的論點,只有主觀面,缺乏客觀性。

第五,說得太有把握。過度使用像是「一定」、「全部」、「總是」的表達方式,對方也會衡量真實性。根據不適當或是不可靠的內容,理直氣壯的提出不合理的主張。就可能會聽到「沒聽過這麼荒唐的」、「說的是人話還是鬼話」這樣的回應。

說話明確有條理,除了對方容易理解也比較有說服力。「邏輯」(logic)也可以想成是一種「魔術」(magic),一種說服對方的魔術。那麼如何成為一個邏輯魔術師呢?

第一,多寫作。口語的表達可以不經思考,但是寫作沒有辦法。寫作需要安排順序,提出自己的論點。寫作是利用佐證來支持自己論點的過程。不斷練習寫作,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也可以有所提升。

第二,練習三分鐘演講,甚至是一分鐘、或是兩分鐘也可以。設定好時間,開始試著訓練口條吧!

第三,閱讀的時候,分析文章的結構。作者在寫作之前,都會擬出文章的大致架構,也就是說文章其實是有設計圖的。在閱讀的時候,可以深入探究文章的設計圖,探究這個作者想要表達的概念。

第四,試著在腦海中統整列舉。我總是會提前準備,提前背幾個用得到的單詞。演講或是錄製廣播節目、甚至日常對話,我都會提前準備。所以這本書也一直大量使用到第一、第二、第三像這樣的單詞。因為對話的時候會顯得比較有邏輯條理。

說話有邏輯條理也不是萬能的,有時候透過情感、人情去說服反而更有效果。亞里斯多德曾提出三種說服論證:以德服人(ethos)、以理服人(logos)、以情服人(pathos)。以理服人指的是理性說明;以情服人也就是動之以情;以德服人意味著擁有值得信賴的人格特質。他並且強調這三者中,又以具備值得信賴的人格特質最為重要。

說到底最重要的還是說話者,如果說話者本身就是具有邏輯的佐證,那麼要說服或是獲得同意也是易如反掌。

謹慎使用數據說服對方

盧武鉉總統卸任前夕,演說文中越來越常出現數字。總統很常提出在文章中加入數字的需求,以具體的數值說明狀況,取代「經濟不景氣」、「民生蕭條」這樣虛無飄渺的形容詞。成長率、股市指數、失業率、出口增加百分比等類似這樣的數字,對於當時來說並不是有利的執政方式,甚至有可能被有心人士曲解。

吉尼係數這樣兩極化的數據就是代表性的例子,但是總統仍舊毫不避諱,因為數據本身具有公信力(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為判斷所得是否公平分配的指標)。若是只呈現對自己有利的數字,而隱藏所有不利的內容,那就喪失了客觀性。唯有公正透明,才能發揮它的力量。

出處也會影響數據的客觀性,知名人物或是機關團體往往會有較高的信賴度。近年來即使是新聞或是報章媒體出現過的內容,也不能盲目的相信。甚至網路上也有許多錯誤的資料。所以引用數據,不僅要標註出處以外,也要證明數據來源的可信度。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