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初生嬰孩糞便可篩查出自閉症?

文:陳家亮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初生查出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嬰孩堅持身兼行政、糞便教學及診症工作,可篩因走在前線讓他尋找改革方向,自閉症亦能身教學生,初生查出致力培育有醫德的嬰孩良心醫生)

「我的孩子有自閉症⋯⋯」不少父母為這個問題感到徬惶、焦慮及無助。糞便我雖然不是可篩兒童精神科醫生,但是自閉症以下的故事卻是一個父親的憶述:

小時候Brian(佯名)是一個很乖的BB,甚少半夜大叫大哭,初生查出所以太太從不需要捱更抵夜去照顧他。嬰孩當其他小孩子已經懂得叫爸爸媽媽及開始用說話表達自己的糞便需要,Brian只會發出沒有意思的可篩聲音,我們經常要猜他要什麼。自閉症他經常自得其樂,獨個兒玩了大半天也不會鬧情緒。Brian到三歲還是不太懂說話,也不願意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直至Brian到了五歲才被診斷患上自閉症,醫生說沒有藥物可以治療這個情況。

如果可以時光倒流,我希望可以為Brian及早預防這個問題,究竟是否我們疏忽了什麼?

統計數字顯示香港每一千名兒童便有兩名患上自閉症,我相信真實個案遠超過以上數字。以美國為例,每五十幾名兒童便有一名有這個情況。

有研究指出自閉症是大腦發育出現問題,而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s)是影響大腦發育的重要元素。就以控制情緒的一種神經遞質名叫血清素(serotonin)為例,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由腸道菌群(gut microbiome)製造 ,然後經血液運上中樞神經系統。

中大醫學院的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MagIC Centre)早前發現,患上自閉症的兒童的腸道微生態發展不健全,多種影響大腦發育的菌群並沒有跟着兒童一起成長。以一個五歲的自閉症兒童為例,我們的研究顯示他的腸道微生態還是停留在一歲的階段,多種影響大腦發育的菌群並沒有發展成熟。

這個研究結果有非常重要的啟示:第一、透過檢測嬰孩的糞便,我們可以預測他們將來患上自閉症的風險,而採集嬰孩的糞便比抽取血液更為方便可行。要精準預測自閉症,我們正在建立龐大的生物樣本庫,並利用先進的技術(metagenomics and metabolomics)分析菌群的基因及功能,目前我們已經儲存了超過一萬個來自孕婦及嬰兒的樣本,希望短期內可以為社會提供精準的診斷服務;第二、如果能夠及早改善那些屬於自閉症「高風險」的幼童的腸道微生態,我們或可以預防自閉症的出現。

傳統智慧告訴我們「三歲定八十」原來並不是迷信,其實由出生至三歲所形成的腸道微生態可以影響往後一生的健康。除了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之外,我們需要研發更有效的方法為高危一族的兒童改善他們的腸道微生態,我們正在研究利用「腸道菌群移植」及「活菌藥物」(Live Biotherapeutics Products,LBP)治療自閉症及一系列疾病。

如果有一天我們能夠為所有初生嬰孩透過糞便篩查自閉症,這個問題或可以完全預防。

(標題為編輯所擬,原標題為「給孩子一個希望」)

文章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看作者Facebook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