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校方巧思贈送國一新生「13樣禮物」,為何反而被「嫌到流涎」?

文:Boky Chen(陳伯麒)

利用共識與質感,校方涎讓品牌送出新意與心意

昨天有篇「國中新生禮」的巧思貼文,在社群上引發許多討論。贈送

大多數人都是國新在說「這禮物我看到直接丟掉!」,生樣但其實這例子,禮物我覺得剛好很適合說明策展企劃中的為何「符號設計」。

簡單來說,被嫌學校幫國一新生準備了一份禮物,到流而這禮物,校方涎其實是巧思13樣「雜物」。這些雜物包含:彩色標籤、贈送橡皮筋、國新牙籤、生樣棉花棒、禮物吸管等等。

然後他們用夾鏈袋把這13樣小物裝起來,並附上一張粉紅色的影印紙,上面寫有每個小物代表的寓意。像是「橡皮筋是要提醒你保持彈性」,或「牙籤要提醒你,挑出別人的長處」(?)。

雖然這看起來很荒謬,但這其實是源自簡媜老師的一本《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可以感覺得出來,學校有試圖想讓這份禮物別具新意,所以因應13歲新生入學,特別把12樣見面禮,再多加上1個學校信物,湊成13樣禮物。

但為什麼最後的結果卻無法盡如人意呢?

1. 禮物的寓意最好要以「共識」為基礎​

不管是在策展或活動中設計信物,或幫品牌規劃禮盒與贈品時,我們都會希望送出的東西可以表現新意與心意,所以常會為禮物附加解釋。

但關鍵就在這個寓意,它不能是「只有你自己這樣覺得」。

舉例來說,大家對橡皮筋的印象,確實是充滿彈性,所以用橡皮筋象徵做人要有彈性,我覺得還是說得過去的。但像是「牙籤」,在不了解出處的情況下,大家對牙籤的印象,可能是:細小、清潔、吃水果(?),所以當你要把它解釋成「挑出別人的長處」時,就很難引起共鳴,甚至會有人覺得你在瞎掰。

大部分的寓意與象徵,我覺得都要建立於群體共識、刻板印象、經典共鳴。像拼圖可以很容易理解為「集合才有意義」,這就是先有共識,才有寓意。

至於如何在生活中培養這種「洞察」,找出生活中潛藏的群體共識,我們之後再特別寫一篇來分享。

在這次新生禮的例子中,對於沒有讀過簡媜老師原文的人,對這些「雜物」是沒有共識的。或許,在信中先說明這些禮物的出處,反而會讓大家更容易買單這些寓意。

2. 質感直接決定你是精品或垃圾

第二個關鍵,我覺得反而更致命。這次新生禮會被大家說成「垃圾集合」,可能是因為,它真的看起來像垃圾。

人們對於物品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強烈的,即使你為禮物賦予了無數寓意,但只要它看起來很廉價(或任何你想到的負面印象),那大家還來不及瞭解它,就會先否定它,就像人們相處先看外表是否乾淨整齊。

如果這次的13樣新生禮,改為精裝盒而非夾鏈袋,每樣物品都有個專屬凹槽,訊息寫在磅數高的卡片上,那搞不好大家的討論就會是:「這禮物別具新意!生活小物中就充滿值得學習的地方!」

當然我知道肯定受限預算、時程,但這就像你辛苦做了很多工作,最後簡報跟提案卻一團糟,那真的是非常非常可惜的事。

以上說的這兩點,有點類似符號學中的意符與意指,不敢說一定相同,但至少我個人是這樣理解。​

如果你是一位創意企劃,未來剛好要幫品牌規劃信物、禮物或周邊,請千萬要記得這兩點。

善用共識與質感,才能送出新意與心意。

本文經Boky Chen (陳伯麒)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