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為什麼我們熟悉的茶飲是葉片模式,而日本抹茶卻是粉末狀的?

台灣三級警戒迄今已超過一個月,麼們抹茶末狀線上學習、熟悉式居家辦公,飲葉早已是片模生活日常,連三餐都得待在家中解決,日本除了偶爾採購外食,卻粉有時也要有點創意變化,麼們抹茶末狀好來安撫早已疲乏的熟悉式居家味蕾。那天在賣場採買的飲葉時候,么兒偷偷塞了一包抹茶粉讓我結帳,片模看著口罩上方懇求的日本眼神,還有身後排隊的卻粉人群,也就答應了他。麼們抹茶末狀

下午他揉起麵團、熟悉式預熱烤箱(小五的飲葉他已經是我們家著名的小廚師,布朗尼、鬆餅⋯⋯各式甜點通通難不倒他)最後在麵團中加入一匙青綠色的抹茶粉。說也奇怪,原本單調生硬的白色麵團,瞬間染暈成翡翠碧綠般的亮眼光澤,我不禁好奇也舀了一匙抹茶粉末仔細端詳:

細緻勻稱的精緻翠綠,不時帶有陣陣醒腦舒暢的茗品茶香,這不正是那星巴克嬌客「抹茶拿鐵」的原始物料嗎?一時間突然有股窺得神秘的砰然心跳。

少俠我雖稱不上是品茗高手,但由於家居竹塹風城這塊美麗寶地,享譽國際的家鄉茗品「東方美人茶」卻也是我經常招待訪客的珍貴茶茗。為什麼日本的抹茶是粉末狀,而我們熟悉的茶飲卻是葉片模式呢?今天就請大家隨著少俠的腳步,一起窺探這抹茶的綠色神祕。

高中課本裡有首北宋黃庭堅著名的律詩〈寄黃幾復〉: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黃庭堅用精練的辭語,堆疊的語彙,一連串的畫面,將相聚之樂、離別之苦,種種複雜的情緒完整傳遞,堪稱是橫亙千年的經典名句。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都以為飽經風霜的黃庭堅只會喝酒,因為只有酒,才能抒解他貶官遷徙的流離之苦。不過後來讀到他的詞作,才知道原來他也是一位品茶高手:

鳳舞團團餅。恨分破、教孤令。金渠體凈,只輪慢碾,玉塵光瑩。——黃庭堅《品令・茶詞》

讀完上闋引文,看官們不免狐疑,明明題目寫著「茶詞」,怎麼文字裡看不到茶字的身影?原來宋代以前的飲茶和我們現在熟悉的「泡茶」不同,裡頭有好幾個千百年前才有的專有名詞,且待少俠一一解釋。

iStock-1171722169Photo Credit: iStock

宋代文人飲用的茶葉,茶農會在烘焙過後,放入雕有龍鳳圖案的金屬模具,用力壓塑之後,然後以蠟封之,蓋上龍鳳圖案,稱做「龍鳳團茶」。這種團茶餅工法細膩,拆開封裝後,茶餅上頭自然形成龍鳳飛舞的形狀,珍貴異常,只有貴族才享用得起,黃庭堅是北宋進士出身,引文中的「團團餅」顯然就是這種高級茶餅。

作者用擬人的口吻,訴說「龍鳳在團餅上飛舞。只恨有人將茶餅撥開,讓龍鳳各分南北,孤孤零零。」緊接著「金渠體凈」,這是一種圓弧形的金屬凹槽,光亮明淨,作者用「渠」來形容凹槽,想像力豐富。而從龍鳳拆分下來的茶餅,將其置於「金渠凹槽」,用一只輪狀的磨具,「只輪慢碾」,緊壓茶餅上,順著凹槽的弧度,像車輪行走一樣,來回碾壓。

一團團的茶餅塊,透過反覆碾壓之後,逐漸變成細小的粉末,作者用「玉塵光瑩」來形容,就好比是翠玉的塵末,晶瑩剔透散發著迷人的光澤。行文至此,看官們是否覺得似曾相識,沒錯,就是開頭少俠和大家分享的「細緻勻稱的精緻翠綠」之抹茶粉末。

事實上早在唐代就已經發展出碾磨茶葉的飲茶模式,唐代著名陸羽《茶經》〈六之飲〉篇,介紹時下流行的飲茶模式,計有:

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

看官們是否注意到那熟悉的身影?「末茶」即「粉末之茶」乃是日本「抹茶」的前世書寫,唐詩中仍保留這樣美麗的畫面:

曬藥竹齋暖,搗茶松院深。——皇甫冉《尋戴處士》

「藥」可理解為茶(此為抽換詞面修辭),摘取下來的新鮮茶葉,在竹房曝曬、乾燥,然後再到院子裡頭搗磨,這不正是黃庭堅「只輪慢碾」的製茶過程嗎?原來在中國古代早已經流行了我們當代的熱門飲品:

「末茶」是她的前世名稱,形容「玉塵光瑩」的靜態倩影;而「抹茶」則是今身的時尚,描繪製作流程的搗茶精緻。

一抹茶香縈繞鼻間,一末茶粉翡翠入簾。千年精釀的綠色工藝,透過職人精神的細心呵護,完整美麗重現在眼前,品茗啜飲之際,您品得出那種蘊藏千年的感動嗎?

日本抹茶Photo Credit: Jacob Ehnmark CC BY 2.0

然而感動之餘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這麼美麗的綠色工藝最後會在中國失傳呢?原來「懷璧其罪」,她的美麗正是她失傳的原因。

「末茶」製成的工法太過繁瑣,通常只有貴族頂端才享用得起,明朝朱元璋即位後,他是一位平民皇帝,為了遏止這股美麗奢華的歪風,於是下令廢止曾經盛極一時「龍鳳團茶」,改由一般的「散茶」替代。

而由於烘焙技術的進步,改良之後的「散茶」已經不需要研磨,直接用熱水澆灌即可享用,相較於製程耗工、價格昂貴的「末茶」,散茶不僅方便而且價格親民,於是飲茶變成是一種平民的時尚流行,而那曾經風靡唐宋中國長達數世紀的綠色工藝,也就真正化身為茶末,消失在歷史灰燼中。

班固在《漢書》中引孔子之言:「禮失而求諸野」。事實上,不僅日本保存了中國早已失傳的抹茶工藝;從中原一路遷徙,最後輾轉來台的客家族群,同樣也是承襲了千年以前先祖們所烙印的文化倩影。

走一趟北埔老街,推開茶香的門簾:一口大瓷碗,一支木搗捶。若是身旁再豎立曬茶的竹篩:「曬藥竹齋暖,搗茶松院深。」千年前的綠色感動,就由你來呈現。

本文同步刊載於粉專「令狐少俠的講古室」

延伸閱讀

  • 【插畫】抹茶、煎茶、玉露,其實都是綠茶一家人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