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织出“共富花”!海宁这位“巧手姐姐”不一般

图片



图片

一根钩针一根线

在手里就能变成一个惟妙惟肖的玩偶

一个精致的挂件

一个可爱的发卡……

在海宁市袁花镇

就有这样一支小有名气的钩织队

叫做镇东村“巧手姐姐”钩织队

而这支队伍的带头人

竟然是原本对编织一窍不通的

94年姑娘

今天

跟着发布君来认识她吧!


图片


“从每天说英语和人谈生意变成每天说方言,从对手工活一窍不通到现在带领着一支钩织队。海宁这几年我身上发生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位巧事情。”在袁花镇镇东村的手姐巧手姐姐手作馆,我们见到了巧手姐姐钩织队的共富花创始人,也是织出镇东村的工作人员冯倩。


图片


图片

一次活动,钩织小白“入坑了”


图片
见到冯倩时,她用一口流利的手姐袁花话和我们讲着自己和钩织的缘分起源。2021年,共富花在村里工作的织出她想要结合妇女工作举办一场活动,和文化管理员裴梦霞商量后,海宁两人决定带着大家钩织一个老虎头车挂。位巧活动一经发布招募了近二十人。手姐


图片


“我们村里三个人提前在网上看视频学习,想着活动那天可以教大家,刚上手的时候觉得编十分钟手指都要抽筋了。”冯倩坦言,当时他们都觉得钩织是冷门手艺,没想到大多数人都是有基础的,“一个活动下来,他们都把虎头车挂完成了,反而我们几个当老师的没完成。”


首次活动的顺利举办,勾起了镇东村妇女们的兴趣。端午钩粽子,七夕钩玫瑰……后来,村里每场与钩织有关的活动都人气爆棚。还有人在自家张罗了起来,闲暇时就编一个喜欢的物件。作为发起人之一的冯倩也开始在家苦练钩织技艺,有时拿起钩针一坐就是几小时。“我是个性子很急的人,家人朋友都说我坚持不到半小时,他们都很惊讶我这次把一件事情做了那么久。”冯倩说道。


图片


图片

巧手姐姐钩织“共富”花


图片
既然大家都很喜欢,何不组建一支队伍,再把作品销售出去呢?当冯倩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后,得到了村里妇女朋友们的一致赞同。2021年10月份,由近八十人组成的“巧手姐姐”钩织队问世,队伍中有在职职工,有退休老人,也有在家带娃的全职妈妈。

有次,一位年轻爸爸找到冯倩,希望找一位巧手姐姐帮忙钩织一个安抚玩偶。“原本的安抚玩偶坏了,可是孩子不愿意换别的,他实在没办法了,找到我们问能不能钩织个一模一样的。”冯倩说,当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群里发布了求助信息,没想到很快有人自告奋勇,花了一周不到的时间就把安抚玩偶完成了,而且大小、形态都一模一样,对方十分满意。


图片


今年上半年,巧手姐姐钩织队还钩了两百只创意绿马,送给为防疫工作付出的志愿者们,颇有意义的纪念品得到了志愿者们的一致好评。“我们觉得自己做的事情被认可了,也有了长久做下去的动力。”冯倩说道。


一年以来,巧手姐姐钩织队通过开设微店、摆摊宣传、直播、入驻袁花镇共富工场等方式积极拓展增收渠道,并自发组织开设公益课程,组织带动村里的妇女共同学习钩织技能,实现居家灵活就业。截至目前,“巧手姐姐”手作馆销售额已有5万余元。


图片

图片


“我们还计划与成校合作,吸纳更多人加入我们这支队伍。”冯倩说,目前巧手姐姐钩织队的产出能力有限,没有大单接单能力,这也是发展的痛点。为此他们希望通过举办技能培训,培养更多钩织能手,助力更多群众增收。


图片

说方言怎么比说英语还难


图片
冯倩大学时学的是英语专业,毕业后也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在一家企业做外贸业务员。2017年,镇东村发布了招聘信息,从小在镇东村长大的冯倩选择回家工作。


“反差太大了。”回想起刚回村工作那段时间,冯倩觉得最难的还是用方言和人交流。尤其是需要用土话念广播稿的时候,她要顺好几遍才开始录,用她的话来说,全程说方言比说英语还难。 


“村里的工作大多数是和村民打交道,用方言更有亲切感。特别是老年人来咨询,方言他们更容易理解。”也正因为如此,冯倩在工作过程中仍坚持用土话交流,到现在可以张口就来。


图片


冯倩说,刚到村里时她就分管妇女工作,虽然时常感到辛苦,但是村里的工作氛围让她觉得苦中有甜。“我们这个团队很年轻,一起完成一项项工作那种满足感是难以表述的。”冯倩说道,尤其是成立巧手姐姐钩织队后,她觉得自己的工作变得更有意义。


图片


“过去做外贸,谈成一个单子的快乐感是暂时的;现在在村里工作,那种获得感是持续的……”冯倩告诉我们,很多人说村里的工作繁琐复杂,但在她眼里,正是这份工作让她成长,也找到了更多价值感。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