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5大子題開展,重返政治、文化、藝術的狂飆年代

台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年度大展《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狂〇跨領開展時代》,從明(3)日展至明(2023)年2月26日,域靈藝術由北美館館長王俊傑、光出學者黃建宏共同策劃,時代展覽歷時3年的大題的狂代前期研究、訪調與籌備,重返政治聚焦跨領域開端和自我啟蒙的文化台灣八〇年代。

1Photo Credit: 北美館提供

王俊傑在媒體記者會中表示,此展覽是狂〇跨領開展從2000多個關鍵字濃縮至100多個關鍵字,去蕪存菁的域靈藝術過程一定會歷經取捨的痛苦,而這也一定是光出策展人的主觀意識,倘若策展人不同,時代展覽八〇年代的大題的狂代藝術呈現就會截然不同。

北美館自2019年起與台北藝術大學合作「台灣・八〇・自我啟蒙技術:跨領域靈光出現的重返政治時代」研究計畫,並將該計畫相關訪調內容以「啟蒙・八〇」系列專題,文化於館方發行的《現代美術》季刊連續刊載7期,今年年終,就以展覽全面性地呈現計畫成果。

王俊傑在媒體記者會中也強調:「重回台灣八〇,絕不僅僅是懷舊與回憶,而是從當代的角度回望歷史脈絡及其對我們的影響。特別是在那個混雜政治控制、求知若渴與實驗衝撞的創生年代,跨領域的無形引線,讓不同思想意識的文化人共同編織進步的前進動力。此外,『狂八〇』展也企圖提出研究與檔案做為展覽的全新可能,並期待觸發更多創新史觀討論的方法。」

此外,《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媒體記者會,也邀請到攝影師劉振祥、藝術家李銘盛、導演/策展人王耿瑜出席,劉振祥就表示,自己當時不覺得這些創作是所謂的跨領域,「覺得這件事情必須做,就去幫忙這個藝術家的作品,大家需要幫忙的時候,不會想是否對方有政治委託,或是工作報酬等等,我們那時對於各種藝術形式的表現,都很渴望能夠參與其中。所以就很自然地參與這些作品,現在回頭看,才發現原來這叫跨領域。」

而王耿瑜則回憶起當時參與蘭陵劇坊、筆記和隨意工作組舞台劇的工作,以及之後參與製作侯孝賢《童年往事》、《戀戀風塵》等的跨域經驗,「我很完整地參與八〇年代,在1983年的4月3日,我非常清楚這一天的晚上看了蘭陵劇坊的作品,整個人都被打開來了。這年夏天我就進了蘭陵劇坊。」

王耿瑜因為參與了劇場,而後開展出職業生涯,王耿瑜也說:「當時因為各種不同領域的工作者一起混,也因此劇團幫忙了侯孝賢導演的作品,大家就不小心地跨界,這真的很有意思。」

3_記者會合影:攝影家劉振祥、策展人黃建宏及王俊傑、藝術家李銘盛、導演王耿瑜(左Photo Credit: 北美館提供
左至右:攝影家劉振祥、策展人黃建宏及王俊傑、藝術家李銘盛、導演王耿瑜

攤開本次《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展覽,由5個子題展開,包含「前衛與實驗」、「政治與禁忌」、「翻譯術與混種」、「在地、全球化與身份認同」以及「匯流與前進」,試圖從不同軸線,重新爬梳台灣在政治、文化、藝術上的碰撞,而演變成的狂飆年代。

在「前衛與實驗」中,能看見陳介人(陳界仁)發起的展覽《息壤》,以及林鉅透過個展《純繪畫實驗閉關九十天》在行為藝術及行動藝術的嘗試,至於台灣少數用「行為」作為媒介的創作者李銘盛的作品,也能窺見其風采。

而到了台灣當時代的劇場創作者,受到歐美前衛劇場影響,紛紛從演出空間、表演方法、文本等面向進行實驗,試圖突破傳統話劇形式,包含「蘭陵劇坊」、「河左岸劇團」、「環墟劇場」、「筆記劇場」、「洛河展意」、「臨界點劇象錄」等,也放進「前衛與實驗」的子題語境之中,在本次展覽一窺面貌。

3Photo Credit: 北美館提供
《息壤1》展覽現場

到了「政治與禁忌」,碰觸到台灣在1987年解嚴前後,當時的政治氛圍呈現極欲掙脫且壓抑並存的狀態,而藝術家也有相對應的作品與事件迸發。

例如北美館的「紅星事件」(1985-86),以及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攝影及媒體工作者如謝三泰、蔡明德、劉振祥、綠色小組等,以當時全新的攝錄影技術記錄下行動的現場實況,提供大眾官方媒體以外的觀點。

至於「雅美族青年聯誼會」與周逸昌、王墨林、黎煥雄等藝術工作者合作呈現《驅除蘭嶼的惡靈》(1982),也關注了政治及社會議題,以行動劇場及報告劇的方式,在蘭嶼環島遊行以抗議核廢料貯存場的啟用。

7Photo Credit: 北美館提供
《驅逐蘭嶼的惡靈》,1988,潘小俠攝

至於「翻譯術與混種」,則是表現1980年代「台灣錢淹腳目」的經濟條件、追求自由化的政治氛圍,以及中產階級品味的成形,使文化表現受到各種形式的「翻譯」影響。

本展區由日本前衛舞踏表演團體「白虎社」和香港前衛實驗藝術團體「進念・二十面體」來台演出的相關紀錄開始,而在視覺藝術的領域,北美館持續策劃引進國際大展,包含「法國VIDEO藝術聯展」(1984)、「科技・藝術・生活—德國錄影藝術展」(1987)、「達達的世界」(1988)、「包浩斯1919-1933」(1989)等等,在出國相對困難的狀態下,展呈錄像、裝置、觀念、行為等多元創作樣態,影響、啟發後人

而在此子題,張愛玲、三毛等文學創作;搖滾樂、港劇的引進,以及金馬獎國際觀摩影展的舉行,林懷民、劉靜敏(劉若瑀)、鍾明德、金士傑等藝術工作者,直接向西方重要舞蹈或表演先行者如舞蹈家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劇場導演葛羅托夫斯基(Jerzy Grotowski)、「麵包傀儡劇場」(Bread & Puppet Theater)等大師團隊取經,也都是重要的策展論述,並持續看見影響至今。

8Photo Credit: 北美館提供
「白虎社」來臺演出,1986,阿部淳攝

「在地、全球化與身份認同」一直也是台灣社會不斷討論的題目,而在80年代前後,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及解嚴所造成的國際、本土政治新局,使得台灣必須在重新認識「中國文化」之際,尋找另一種文化身份以與全球開啟對話。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