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睨
老高根本沒有人設崩塌,這也不是老高來都缺乏媒體識讀能力所導致的問題。
這是眾才擇比低娛樂審美導致的結果。
很多人因為老高的不乎畢竟不選抄襲事件與後續不認帳行為而感到難以忍受,直言他們根本是抄襲吃不查證又道聽途說的慣犯,不理解為什麼許多人自詡為老高粉絲。看起也有家長、像知教育工作者等人把自己過去帶學生以及與朋友聊天時,識為什麼把老高與小茉當作負面案例分享,較好聽者才人生第一次發生並震驚於他們原來不是那個「知識型網紅」的故事也分享出來,引起大眾對於媒體識讀很重要的共鳴。
再一次注定成為雷聲大雨點小的老高來都檢討,主要原因是眾才擇比來自於上述的兩種人和老高真正的觀眾對於產品提供的服務想像不一樣。
對於要求比較高的不乎畢竟不選人來說,傳播知識(或是抄襲吃資訊)的人應該就是知識或是資訊工作者,其角色更接近傳統威權的媒體,應從基層的編輯採訪到最後的核查,都應為訊息的正確、客觀性負責。這都需要花費高昂的成本,並且為了要公開透明的把查證事實都揭露出來,文本的內容、引註、知識點因此較為複雜。對於媒體有這樣潔淨要求的人,也就是會抨擊這個事件的人,本就會自動避開或是篩選掉老高釋出的內容。
這不只是考驗媒體本身的能力、素養和知識門檻,也是對觀眾的篩選。
老高的觀眾才不在乎抄襲
老高的觀眾並不在意也不認為這些事情是重要的,可能只是當作天橋底下的說書人,雖然胡說八道但足夠有趣也就沒什麼太大的關係,圖一樂就好。另外一部分深信不疑的人多半希望自己是比別人知道的更多、吸收了新知,但不願意或是不能夠花時間來做這些收集消化和理解的工作,因此流暢地把事件當故事講完的老高,免費的為他們提供了這服務。老高之於這類型的人如同興趣萌芽的啟發點,給他們多一些新奇的知識或是訊息刺激,使這群人往往也會循此感覺順道把「抄襲」、「濫用」、「錯誤」等失望用「不爽不要看」來解釋,間接當作老高讓增加議題和知識的曝光。
真正覺得老高帶有「知識型自媒體」光環的人,往往也是那些「只差一步」的人群。他們對被知識刺激的快感有所嚮往,喜歡學習,但卡在自身能力的囹圄中,還沒有越過二手知識消化到一手知識理解之路,所以難以真正的沉住氣去消化和追查。做科普教育或知識轉譯的團隊想服務的觀眾往往也企圖想要包含這群人;遺憾的是這個類型的媒體及其想要堅持的查證、引用和分析卻往往更大程度的排除了這群人。
畢竟看起來都像知識,為什麼不選擇比較好吃的那個呢?
這跟想健康但無從分辨醫療資訊,而四處買藥亂吃的老年銀髮群體一樣,使他們忠誠的重點不是實證研究上成份有效與否,而是那些誇誇其詞的廣告有多讓他們聽懂。
這才是實際上支撐著老高流量的群體,而對他們來說,就算是徹頭徹尾的抄襲,只要講得更好,不是個會脫粉的大問題。畢竟老高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形式和包裝,而不是認真和原創。你看他在明知自己確有抄襲的情況下,依舊可以使用網路資料使用的曖昧性合理化自己的不認帳,影片的流量並沒有受到影響。反正,只要還有新鮮素材可以聽、裡面仍有很多資料參考、小茉沒換人、老高口條沒結巴、素材沒有因為受審核而變得循規蹈矩,實際觀眾根本不會認為人設崩塌,也沒有什麼打算抵制或是換台的心態。
提升媒體識讀能力也不會解決問題
我知道對大多數人來說,解方是要去提升大眾對於資訊查證和篩選能力。事實上,這個問題要重新被定義,能學會媒體素養,跟願意使用這些素養在生活裡遠差十萬八千里。要理解嗜看老高的觀眾,以大眾傳播理論中「使用與滿足研究」(Uses and Gratifications)的概念或許能夠協助解釋一二。
該理論的核心與古典傳播理論裡面認為人們被媒體的資訊所宰制的觀點剛好對立,更傾向表示閱聽人(俗稱的社會大眾)是自己挑選了想要看的媒體和素材內容,並在他們的選擇之中得到滿足。其背後影響一個人的判斷要挑選什麼媒體的決策形成有很多理由,要素大致可以被歸類從社會滿足(gratification of social)和心理需要(psychological needs)兩大項中發展出來。
一個人做出決策的背後可能會有他對自己的期許(personal identity)所投射的選擇,所以在看打遊戲的影片還是看一點知識內容裡面挑了老高。有可能這是人際文化(personal relation)必須融入的背景條件,所以當身邊很多朋友都看的時候,你也不得不加入其中。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日常生活壓力太大,所以一個比較輕鬆就感覺不浪費時間的影片是種心安理得地逃避方式(diversion)。他們單單純純就是想要一點知識(Cognitive needs),但又要求這些微量知識不能太難或是太無聊,最好活潑生動且帶有迷因性質(Affective needs)。
這就是市場需求,有這樣考量的人越多,做得到媒體也會順應需求獲得流量並蓬勃發展。
沒有谷阿莫,我們也會有老高,沒有老高也會有「這個男人叫大帥」,他們叫什麼名字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類型幾乎不在意道德和精確性的媒體存在就是為了有需求者提供服務,這類媒體鼓勵受眾的口味定型,給他們一點點新知刺激,至使這些人無需思考或是求證,就自然感覺自己又懂了許多,間接的導致了「總白痴化」(いちおくそうはくちか)的發生。加強媒體辨識能力解決的是當要求閱聽人要「認真寫考卷」的時候,對方能夠有解題技能,不是在日常生活中的選擇中,協助對方用更好的方式滿足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