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納扎爾拜・葉爾肯(Yerkin Nazarbay,俄軍俄裔哈薩克國立大學經濟科學碩士、去納武漢大學國際關係學系博士候選人)
自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亭於2月24日發動「特別軍事行動」至今,粹化俄烏軍事衝突已延續整整四個星期,背後其戰爭時間表基本超過傳統閃電戰(Blitzkrieg)所定範圍,有意遺民表明此次突如其來的設定軍事行動開始步入新的發展階段。
縱觀烏克蘭現有之戰局不難發現,人道走的讓最初相對寧靜的廊目「烏東叛區」如今已淪為交火最為激烈的前線戰區,其中位於亞述海北部的回流頓涅茨克州第二大城市馬里烏波爾(Mariupol)已成新的膠著中心,仿佛是母國一個難以攻陷的現代特洛伊。與此同時,俄軍俄裔在北部戰區處於「圍困狀態」的去納首都基輔(Kyiv)與共和國第二大城市哈爾科夫(Kharkov)則相反基本演變為俄軍遠程炮兵及導彈部隊的「實戰標靶」。
上述三城憑藉其自身所屬戰略重要性與實質戰況被抗爭者相繼描述為「二十一世紀抵禦新入侵的粹化列寧格勒(Leningrad)、莫斯科及史達林格勒(Stalingrad)」。背後
烏克蘭武裝力量的有意遺民頑強抵抗與英勇事跡雖均為有目共睹的事實,但始終讓人百思不解的卻是俄軍長期以來看似無可奈何的「邊緣攻勢」,以及背後所隱藏的實際戰略目標。
例如,在具有絕對制空權的前提下,俄軍為何不集中力量迅速長驅直入直取烏克蘭首都基輔,迫使其簽署「城下之約」,相反卻僅憑全國約四分之一的兵力「迂迴」於第聶伯河(Dnieper)以東「邊緣地帶」?長達近一個月的「特別軍事行動」是否已達到最初預期的「非軍事化」與「去納粹化」目標?
俄軍「國家安全」背後,難以掩蓋的「人口危機」
自蘇聯解體以來,由於長期受布爾什維克(Bolsheviks)意識形態薰陶及相關體制管控的影響,俄羅斯總人口規模始終徘徊於1.45億左右,多地人口增長率長期呈現停滯甚至負增長趨勢,迫使其克里姆林宮於2006年批准實施《有關協助居住在國外的俄羅斯同胞自願返回俄羅斯的措施》,通過每年從原蘇聯加盟共和國吸引三十萬勞工的方式,盡可能減少由「人口危機」所引發的潛在經濟與政治風險。
克里米亞危機爆發次年所成立的歐亞經濟聯盟(Eurasian Economic Union)核心目的之一,就是組建一個能夠與歐亞大陸兩端遙相呼應的獨立經濟市場。可是,新聯盟現有成員國人口總和(2.07億)卻僅能達到獨立市場所需標準的三分之二,因此吸收以烏克蘭為核心的獨聯體(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國家勞動人口則成為了克里姆林宮近八年來所「不間斷」奉行的主要戰略目標之一。
俄軍「去納粹化」背後有意設定的「人道走廊」
根據烏克蘭獨立至今唯一的一次2001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共和國總人口為4845.71萬,其中主體民族人口所占比例為77.8%(3754.1萬),而俄羅斯裔則為17.3%(833.4萬)。
俄羅斯2014年吞併的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與塞瓦斯托博爾(Sevastopol)直轄市的俄裔人口所占比例為60.4%(145萬),烏東頓巴斯(Donbas)「叛區」頓涅茨克州(Donetsk)與盧甘斯克州(Luhansk)俄裔人口所占比例則是38.5%(283.6萬)。
相比之下,現階段俄烏衝突最為激烈的南部五州及東北部一州的俄裔人口所占比例為20.3%(269.7萬),相對處於「膠著狀態」的北部五州一市的俄裔人口所占比例則為8.2%(81.6萬),而較為「平靜」的第聶伯河以西其餘十一州的俄裔人口所占比例卻僅為3.4%(53.3萬)。
由此可見俄羅斯此次「去納粹化」核心目標之一,就是通過在其所屬佔領區內設置條條通往莫斯科的「人道走廊」,盡可能將第聶伯河以東所有以俄語為母語或有意移民的「親俄」居民撤至俄羅斯,進而使其免遭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的報復。
但需明確指出的是,俄軍此次針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已沉重打擊原蘇聯空間內所有俄裔的利益,因此將不可避免地引發類似於1949年以色列獨立戰爭結束後在中東所引發的大規模「歸國潮」,迫使其原加盟共和國境內約1500萬「俄裔遺民」根據所屬政治環境的演變分批「回流」至母國俄羅斯。
俄羅斯「多邊外交」背後,即將問世的「軍工重組」
自以色列總理貝內特(Naftali Bennett)於3月5日前往莫斯科與普亭進行三小時會談後,俄羅斯歐亞戰略「重心」開始轉移至中東,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也隨即開啟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拆彈外交」。
由於「救彼等同於救己」,所以拉夫羅夫率先於3月10日飛抵土耳其安塔利亞(Antalya),在土耳其外長恰武什奧盧(Mevlut Cavusoglu)的參與下與烏克蘭外長庫列巴(Dmytro Kuleba)舉行「三邊會談」,為地處歐亞大陸「心臟地帶」的中亞各國鞏固不受經濟政策所影響的「綠色經濟運輸通道」鋪平道路,其結果是引發區域大國伊朗強烈的「邊緣化」危機感,使其核談判問題再次「浮出水面」。
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Islamic Revolutionary Guard Corps)在3月13日以報復之名,用導彈襲擊伊拉克北部庫爾德斯坦(Kurdistan)首府埃爾比勒(Erbil)一處所謂「摩薩德(Mossad)所屬戰略總部」後,俄外長拉夫羅夫於3月14和17日分別與卡塔爾外長謝赫穆罕默德(Sheikh Mohammed bin Abdulrahman bin Jassim Al Thani)及阿聯酋外長阿卜杜拉(Sheikh Abdullah bin Zayed bin Sultan Al Nahyan)進行會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