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湯馬士.布朗
情緒及各種情緒相關的不被苦苦掙扎,對所有人的卡住看籃日常生活,無論是生對賽青少年或成年人,都扮演著核心重要的患者好像角色。情緒主導了我們去注意或者忽略什麼,人生一心一意在什麼事情上,從望又小心刻意的遠鏡迴避什麼。當有情緒衝突時,球比會讓我們明知該做的不被卻做不到,或反覆地去做明知不該做的卡住看籃事。無論我們是生對賽否清楚地察覺或是否有意識到,情緒以強力或微妙、患者好像不同的人生方式推拉著我們。我們有時可以控制情緒,從望如轉移不舒服的遠鏡情緒,選擇是否以語言或表情表達我們的情緒,甚至跟自己對話,無論別人看不看得出來,自己是否注意到,我們想辦法緩和或升高情緒。我們管理情緒,也受制於情緒。
身為一位臨床心理師,我看到情緒如何影響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患者的日常生活,不但影響了他們的其他認知功能,更是一種長期的障礙,使他們無法駕馭情緒。過動症患者長期的苦於無法持續某種情緒狀態,使其成為動力,完成重要的工作。
和所有人一樣,過動症患者也會有挫折、害怕、悲傷、自滿、羞愧、興奮的時候;但不一樣的是,患者長期地在管理面對情緒時會有困擾,尤其是面對衝突的情緒和情境時。而且,就如同前面提到的,高智商並不會讓一個人免於情緒的困擾,也不會讓一個人免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這本書強調情緒和大腦的關係。一般人總覺得情緒來自於「心」,跟「大腦」無關,「心」只是一個比喻,形容情緒是來自一個人深層的內在。其實,情緒來自於大腦。
就好像將工作排序、篩選焦點、存取工作記憶有難度一樣,ADHD患者處理情緒時有這方面的困難。例如,在整理房間的時候,因為看到一張照片,就完全的投入與照片相關的事,忘了要整理房間;當在網路上搜尋資訊、找資料時,被一個不相關的網頁吸引,一頭栽進去,完全忘了原來要做什麼。他們可能放棄一件覺得無聊的工作,完全沒想到為了接下來真正想要做的、必須先完成的事,然後因此付上慘痛代價。
也就是說,許多ADHD患者很容易被挫折、熱情、生氣、喜歡、擔憂、沮喪等情緒淹沒,雖然同時還有其他的情緒也很重要。他們可能因為一時的怒氣,重重的傷了深愛的家人或朋友,但其實他們並不想傷害家人或朋友。ADHD患者說,一時的衝動情緒常佔據了他們整個腦袋,就好像病毒入侵電腦、佔據硬碟一樣,同時其他重要的思慮和感覺都不見了。
注意偏誤
許多過動症的患者表示有注意偏誤(attentional bias)的困擾。他們對先前很在意的情緒會特別注意或反應很快,然後可能會忽略其他相關的訊息或不同的觀點。有些人會特別在意讓其擔憂的警訊;有的對可能的挫折和失望特別敏感。他們因此容易長期的陷入某些情緒而無法自拔,或很難轉移變換不同的因應方式。例如,因為一個同事對其建議只是有點不太肯定,患者馬上認為那個同事就是頑固地不贊成他,然後馬上開始辯解,沒有辦法聽完對方真正的回應是什麼。這樣的注意偏誤會加強負面沮喪、焦慮或爭執,直至對原來想要努力的目標失去了興趣。
從望遠鏡看籃球比賽
對ADHD患者而言,人生好像是從望遠鏡看籃球比賽,只能看到某個局限的角度和片段的範圍。有時,因為望遠鏡太長了,可能看不到同時間在球場上另一邊發生的重要事件;有時,鏡頭隨機的從一角轉到另一角,一時之間看不到球在哪裡,也看不到那邊的球員在做什麼。為了看整場球賽,看球賽的人必須在同一個時間看到整個球場,注意球在哪裡,並迅速跟蹤球員們的位移和動作,才能看到整場賽局的風險和機會。
情緒在大腦中未被認知的角色
目前在注意力過動症的診斷標準中完全沒有提到情緒的面向,但是ADHD患者以及他們身邊真正了解他們的人都知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常面臨情緒的困擾,無論是感到有興趣、安慰、欲望,還是焦慮、挫折、擔憂、失望、受傷、興奮、生氣、自滿、悲傷、羞辱……有時混合出現,有時交替出現。有時,他們不知如何表達情緒;有時,他們不太清楚正在經歷什麼情緒;有些情緒會在社會互動中引導其人際關係的某些行為,有些是為達到長遠目標所必須經歷的。
近期,已有研究人員針對ADHD的診斷標準中,沒有情緒這一個面向的考量,提出質疑。例如,一個歐洲的研究團隊,針對一千個以上兒童的研究發現,將近75%以上的ADHD患童比起同年齡的非患童,就下面的情緒問題,顯著地較嚴重且出現頻率較高:低耐挫、易怒、發脾氣、悲傷、情緒起伏大。
許多過動症患者的情緒困擾持續到成年。一個縱貫、長期性的研究(longitude study),針對百位過動兒和對照組非過動兒童比較,從青春期一直到成年,結果顯示過動患者比起對照非過動組,在下列情緒方面顯著地較嚴重且發生頻率較高:低耐挫、易怒、脾氣壞、悲傷、情緒起伏大。另外有研究顯示,這種負面情緒方面的失調,不只在成年患者身上顯現,甚至其身邊手足也發生的機率較高。
但是,最近有關ADHD情緒方面的研究,幾乎都是針對混合型的患者,而沒有針對無過動症狀的患者(譯注:也就是ADD注意力缺陷患者)。而且,這些研究主要針對負面的情緒,如易怒、憤怒等;較忽略對正向動機很重要的情緒,如興趣、熱情、欲望、得意、愉悅等。除此之外,會帶來行為的情緒如焦慮、挫折、壓力、無助等,也值得更多的研究。
此領域的重量級權威專家──巴克立博士(譯注:《過動兒父母完全指導手冊》一書的作者,遠流出版,何善欣譯),在其發表的一篇深入而全面的報告中寫道:情緒自我調節缺損應該被列入注意力缺陷過動症診斷標準核心症狀之一,雖然僅混合型的患者才有此一症狀(譯注:混合型患者為注意力缺陷、過動及衝動三種症狀皆明顯表現)。巴克立博士尤其強調負面、破壞性的情緒: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產生的狀態,使大腦正常產生情緒屬性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尤其產生憤怒、挫折、攻擊情緒屬性的杏仁核(amygdala),無法充分的被較高層的皮質功能(cortical functions)調節。
動機和啟動的困難
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和臨床工作者放了太多的重心在為什麼此症的患者無法在需要的時候踩煞車,控制其情緒表現;相反地,太少去注意為何患者長期的有啟動開始一項工作的困難,啟動之後又很難維持其動機去完成該項工作。
有一個重要的線索去了解患者為何有啟動困難的問題,是去了解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從兒童到青少年到成年人,最讓人不解之處:症狀的不一致性,ADHD患者的症狀會隨情境的不同,或所從事的事情不同,或動機的不同,有很大的差異;就算仍然沒有組織條理、不容易啟動或不容易持續地專注,總有一兩件事,你觀察他們在做的時候,你一定會覺得他們是沒有問題的。
通常,一個過動症的患者,無論年紀大小,都會有一、兩樣其個人強烈有興趣的活動,可能是一項運動、電腦遊戲、畫畫、修車、彈奏樂器或使用臉書。除了那一、兩項嗜好興趣之外,他們普遍地很難持續專注在一件事情上,除非當下有立即想要的回饋。如果你問患者,為何他做那件事可以那麼專注,為什麼這件事卻不能,通常會得到以下的答覆:
「我對我有興趣的事,可以很專心。但若是我沒興趣的事,我就是沒辦法專注,除非當下不專心做完,會有我很害怕的後果,比如拿槍對著我的頭,才可能逼我專心一下。」
因為上述的現象,患者可以在其有興趣的事情上很專注,但對其他大部分的事情無法專心,他們常被誤會為缺乏意志力。就這樣注意力缺陷過動症變成了意志力的問題,但其實不是。有一位患者以勃起障礙(erectile dysfunction of the mind)來比喻自己心智這方面的困擾:
「如果我對那件事真的有興趣,我就能『硬』起來,而且發揮功能;但如果那件事無法讓我『興奮』,我就是『硬』不起來,無論如何說服我自己:我應該、我必須、我應當……都沒有用。那不是意志力可以控制的。」
相關書摘 ►《ADHD不被卡住的人生》:你所感受到的,只是所有情緒中的冰山一角
書籍介紹
《ADHD不被卡住的人生:情緒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青少年和成年人真實的故事》,遠流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湯馬士.布朗
譯者:何善欣
湯馬士.布朗博士(Dr. Thomas Brown),國際知名ADHD權威,強調情緒在複雜的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不只是負面的情緒,布朗說,ADHD患者有時在處理正面情緒時,如某些興趣和活動,也會有困擾;就好像無法因當下情境的需要或責任,順利的換擋。
布朗提供一個了解ADHD的新視角,說明了為何許多相當聰明的患者會被卡住,痛苦掙扎地想去做重要且該做的事。他也說明了為何患者在某些事情上,可以如雷射般精準的聚焦,但在有些事情上卻完全無法專注。最重要的,布朗提供了方法,幫助患者走向更有效和值得的人生。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