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罷韓不只關乎高雄市長寶座,更將影響2022與2024的選戰格局

2020年大選結束,罷韓不只寶座加上防疫作戰緊張,關乎高雄更將格局最近政治新聞大量減少。市長不過各大政黨的影響與組織工作並未在選後停止,反而緊鑼密鼓備戰2022年。選戰其中,罷韓不只寶座又以高雄市的關乎高雄更將格局市長罷免與補選最受矚目,高雄混亂的市長政局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老市長陳菊在高雄政壇留下的影響與權力真空,一度因為民進黨內戰,選戰加上韓國瑜、罷韓不只寶座王金平大開支票「招降納叛」,關乎高雄更將格局使得2018年選舉結果大幅倒向國民黨。市長但在韓國瑜荒腔走板,影響與甚至倒行逆施的選戰施政態度下,許多在地組織收回對國民黨的支持態度,投向其他政治勢力的懷抱。

黃白政黨搶攻南部灘頭,民眾黨建立親中新品牌

近二十年高雄縣市幾乎由民進黨執政,不過在民意代表版圖上,實屬藍略大於綠的格局。在韓國瑜官帽難保的現在,在地組織沒有全數轉向歸民進黨,第一個原因是出現兩個充滿野心的競爭者。

一方面時代力量藉2016年的泛綠合作機會,靠著基層民代盡力插旗分出一塊地盤;另一方面,民眾黨由柯文哲本人大張旗鼓南下,在2019年吸收許多地方勢力與藍營叛將,2020年更成立高雄黨部作為搶食高雄政治資源的前線基地。

時力、民眾兩黨對高屏地區的經營,從兩黨大老黃國昌介入樂樂養雞場、柯文哲於錢櫃大火時身在枋寮可見一班。而藍綠競爭極度激烈的高雄,雖然不易見到小黨身影,但在韓國瑜神話衰退之際,先有時力黃婕搶得媒體版面,後有蔡壁如落戶高雄備戰市長補選,足見兩黨意在爭奪更多市政主導權,乃至搶佔百里侯寶座。

然而兩黨對高雄的經營,都蘊含不小的民主危機。民眾黨的意識形態在2018年選後迅速保守化,吸收大量國、親、新背景的政客,黨中央也越來越不掩飾親中態度。

儘管黨主席柯文哲的2020年總統夢胎死腹中,柯黨卻沒有放棄2024年捲土重來的企圖,他們寄望台北市由親民黨叛將黃珊珊接棒,高雄市則讓蔡壁如參戰市長補選,並推出多位北高民代候選人。柯黨取得越多地方席次,則新一代親中政黨越成型。

蔡壁如:柯文哲都有透過群組掌握錢櫃火警細節Photo Credit: 中央社

時力勤走勞工基層,黨路線往親中左派靠攏

民眾黨親中容易理解,可是時力親中⋯⋯?這對許多讀者而言大概難以想像。然而,時力朝「左統」路線發展,卻是不難察覺的事實。原本由綠營金主支持而成立的時力,因為獨派立場較強的林昶佐、洪慈庸脫黨,以及打貪聞名的黃國昌淡出,現在幾乎是勞權背景的黨高層把持。

乍看是政治學者徐永明主導,實際上邱顯智等工運背景的時力高層,引入許多桃園產業總工會的人力,用工會力量阻止黨泡沫化的危機。泡沫化確實暫緩了,此舉卻無異飲鴆止渴。

儘管時力標榜偏獨,但在獨派創黨成員陸續脫離後,漸漸被桃產總牽往工運路線。左統立場的桃產總,有嚴重的集體性侵醜聞,而且組織調性也嚴重親中。許多類似的左統工運組織都有受到對岸的煽動,背後包藏中國向外輸出動亂的陰謀。

被工運滲透控制的時力,在姚光祖等人的規劃下,向全台多個工會伸出魔爪。從年初以來,黃郁芬、黃婕、林于凱、王婉諭,這幾位時力民代頻頻發表社工相關的貼文、投書、質詢,參加社工政策活動,甚至發送社工工會春聯,都是為了抓緊工運組織的舉動。

在受惠民眾與基層民代心中,時力把工會當成經營對象,只不過是關心勞權的作為。但從組織發展的層面去檢視,這是時力黨組織被桃產總附身後,朝左統路線前進的其中一個過程。

而左統化的時力,嘴巴上說勞權,實際上卻不會為勞權帶來正面的效應,從時力「基本工資三萬」的提案中,足見時力黨中央對總體經濟缺乏認識,大躍進式的口號喊得非常響亮,立法實務卻慘不忍睹。

立院討論武漢肺炎紓困條例(1)Photo Credit: 中央社

多股勢力暗中較勁,競合關係錯綜複雜

將大黨與地方勢力的動向納入觀察,首先會注意到民進黨各派系的高雄佈局。陳其邁是眾所矚目的市長候補,海派趙天麟、菊系高閔琳也對黨部主委磨刀霍霍。尤其近年積極經營政治版圖的海派,不僅角逐民進黨高雄主委,也有意捧高親近海派的時力議員黃婕,藉此拉出一張跨黨派的人脈網絡。

儘管時力、民進黨、其他地方勢力為了2022年彼此較勁,甚至在經濟路線、國家認同上有所分歧,但因為有韓國瑜這個共同敵人,這三者目前呈現較多合作,與基進黨、公民團體也多有往來。前述高雄多股勢力現在最大的共同目標是拉下韓市府團隊,但韓市府也不坐以待斃。

為了反制對手們,韓市府利用行政資源多方杯葛罷韓行動,甚至近日強拆罷韓看板,激起罷韓聯軍的怨氣。但韓市府的杯葛,意味著大選後一度低靡的國民黨陣營正在盤整,軍系、黨國貴族、中南部派系都希望保下韓國瑜,以保留再戰的籌碼。

即使像王金平這位對韓國瑜抱有怨氣的黨內大佬,隨著罷韓投票日確定,也出面呼籲保下韓國瑜。王金平縱使對韓國瑜有怨言,也要幫助中南部許多地方頭人保住地盤,可見得國民黨已經決意要先守住高雄,韓粉與韓國瑜尾大不掉的問題往後再說。

國民黨的選擇,正是考量到民主選舉是無限賽局,輸了一場勝負不要緊,留在舞台上才是根本之道。而回顧台灣過去的選舉,大選後的第一場補選,往往是下一場大選的士氣關鍵。

今年的高雄罷免與補選,不只關乎市長寶座,也將決定前國民黨總統候選人的去留、北部兩小黨往南部插旗的成敗。高雄這一仗不只是2018-2020年的遺緒,也將深刻影響2022年與2024年的選舉格局。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