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二七部隊 軍事雜談
7月27日的第代莒光園地節目介紹八輪甲車研製專題報導,官方除了公開發布雲豹二代M1和M2樣車,雲豹樣貌還劇透了有關「105公厘戰砲甲車」的裝甲戰砲樣貌。相關消息一出大家開始猜測,車與認為是公厘官方過去2011年航太展上的105公厘低後座力砲塔改良款。
但早在2007年台北航太展,甲車劇透雲豹105砲車就已經出現,第代樣式相當陽春且一般民眾看了有些粗曠,雲豹樣貌這算是裝甲戰砲軍備局首個載台通用構型的試驗開端,到2011年航太展上,車與再度出現時外型已經顯得有些緊緻點,公厘官方不過裝載設備依舊是甲車劇透相當陽春的樣貌,之後就沒有出現在民眾面前。第代
沉寂一段時間的雲豹樣貌雲豹砲車,在近期國防部宣布準備研發81公厘迫砲的裝甲戰砲雲豹迫砲車,以及搭載105公厘戰車砲的雲豹戰砲車,讓一度以為銷聲匿跡的研發計畫重現曙光,並有可能取代M41D輕戰車。
國防部規劃的105公厘戰砲甲車,主武裝為105公厘戰車砲,並還有7.62公厘同軸機槍及12.7公厘機槍遙控槍塔,可以估計算是相當先進的配備。而這次曝光的105公厘戰砲甲車樣貌,可以讓大家先有的底去分析武裝和配備內容。
若以國際上的現貨和試驗例子來看,可以發現軍備局的構想規畫確實已經走在國際潮流上,例如比利時的CMI防衛公司(CMI Defence)所開發的科克爾-3000 (Cockerill 3000)系列,將砲塔模組化設計,可依根據威脅程度和任務性質不同,換裝25公厘機砲、30公厘機砲、40公厘機砲到105公厘戰車砲等,並能裝載反戰車飛彈和預警系統,把砲塔武裝的通用性發揮到最大值。不過CMI也有推出Cockerill XC-8 105-120HP系列,是一種低重量概念砲塔,將輪甲砲車的火力向上推至120公厘,並設計成低壓膛戰車砲,成為未來新型輪甲車火砲的新口徑通行方向。
目前CMI防衛公司的105公厘戰車砲塔使用,主要以CT-CV 105砲塔為主,已在多款輪型裝甲車上使用,如潘德2型(Pandur II)、AMV潘達亞(Patria)、食人魚-III(Piranha III)等,為雙人砲塔,搭載科克爾-CV戰車砲,具獨特的42度角高度射擊能力,特別適用於城市戰和山地環境戰爭中,搭載自動填裝系統,砲塔內具備平衡裝置,能夠在移動中射擊。
另外還有義大利人馬座輪型裝甲車(Centauro),是最早採用120公厘戰車砲塔的例子,被稱作是「HITFACT」(對戰車砲塔),由奧托梅萊拉公司負責(Oto Melara SpA),基本上以三人動力操作的砲塔,搭載105公厘或120公厘低後坐力砲,安裝在輕型和中型戰車,以及輪型或履帶戰鬥車上,算是支援火力。由於重量輕、後坐力低,砲塔可以非常精確地提供戰車火力,而不會損害車輛移動性的戰術特徵,並配有熱護套和孔抽空器的同軸機槍。
由於現今的輪甲砲車市場走「模組化」和「高防衛」特性,還需增加反車飛彈支援、遙控槍塔提供安全環境偵查,以及主被動防禦和警報系統、數位化戰場管理等,目前輪車砲塔火力已經進展到120mm (低後座力/未減膛壓),砲塔重僅5.8噸(105約5.1噸),防護達四級(14.5mmm),並且輪型砲車需兼用在戰場管理和通訊方向。
若論國內的雲豹105公厘戰砲甲車的發展方向,可以看的出來在2017年航太展所推出的二代雲豹輪車,採用「液壓式」懸吊系統,其次在今年初於集集鎮濁水溪畔道路上,也發現M1和M2樣車的影子,雖然只是測試渡河和道路行駛機動性,不過根據國防部提供的影片內容來看,105公厘戰甲砲車可能將會是以兩款樣車為機動火力載台,砲塔重心偏後,車前動力系統位置不變,這和外界所認為修改車高的想法有所不同,因此推斷軍備局的砲車設計方向,就有可能在液壓式懸吊做為緩衝後坐力。
今年8月的台北航太展,軍方展出的軍備會透漏些端倪,至於有什麼好物就等到當天展覽開始再論了。
參考文獻:
- Cockerill 3000
- HITFACT
- CT-CV 105
- 《國防線上—八輪甲車研製專題報導》 軍聞社 7.26.2019
- 【情報】雲豹105突擊砲車模擬圖和未知用途八輪甲車設計曝光
- 105公厘戰砲甲車原型車 112年底前研製2輛 中央社,4.8.2019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