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高中國文教學有用還是無用?無法量化的技能未必不是「無用之用」

文:林哲緯

國文教學內容的高中國文實用性一直是大眾關心的議題。2017年的教學技高中文言文比例之爭、108課綱國文素養的有用用無用之用討論、學測國文寫作的還無化題型變化,一直到上個月台大的法量大一國文必修爭論【註】,從上述事件可以看出多數人關心國文教學是未必否實用的問題,因此本篇以高中國文教學為出發點討論國文教學的不無實用與否。

首先,高中國文從實用的教學技角度來看,國文確實沒什麼用。有用用無用之用綜觀高中國文的還無化內容,我們不知道國文課可以帶給我們什麼。法量從創作而言,未必國文課沒有特別訓練學生創作文學,不無除了教一些修辭,高中國文也沒有接觸到文學理論。而學測的國文也多是文意理解的題型;國寫的作文也並非文學創作的養成。許多人注重的邏輯表達,在國文課也沒有專門的訓練,國文課的表達著重於自我的經驗,而非正式的論述能力。高中國文也少有議論性質的選文,因此不論是口語或是寫作的表達,難以有系統的訓練,更難涉及到專業的論文寫作。

更不用說占據教學內容一大部份的文言文,學文言文有何用?除了勉強看懂古文外,沒有任何用途。就寫作來說,一定要讀〈師說〉,才能學會議論的方法嗎?如果要引導學生的情感,白話文難道不會比〈赤壁賦〉更容易啟發嗎?至於應用文,我們到底期望學生能從〈出師表〉學到什麼實用的寫作技能?

那為什麼我們還要學國文?

先不論意識形態、傳統、師培的養成、國文教師的配置等議題,單就國文課的內容來說,高中國文仍有不可抹滅的價值。

第一,閱讀的培養

喜歡閱讀不等於「會閱讀」,許多人在閱讀時只掌握了基本的意思,而沒有體會到背後的涵意,或是只著重於情節的發展,而未注意到寫作的手法或隱涵的議題。

在國文課中,文章的「表層內容」和「深層文意」也是教學重點之一。不僅要讀懂字面意思、掌握每段的重點和全篇主旨,也會探討作者隱藏在字裡行間的訊息,以及作者隱藏訊息而不直接明言的創作意圖。比如,與其直接批評舊式的教育制度,描繪孔乙己的悲慘遭更能突顯教育的毒害,而如此隱含的深層涵意須要閱讀能力的培養方能解讀。

第二,文化的傳遞

國文課中的諸多選文提供了大量的故事,不光是選文本身的情節或內容,也包含作者背景、地理、文化、時代的故事。這些故事可以作為學習的良好題材。國文課廣泛且多元的選文,涉及不同時代、族群與議題,有助於塑造學生豐富的思考角度。

文學作品可以說是良好的文化載體,比起直接討論抽象的文化概念,從文學作品著手,較易於向高中生傳遞、討論各種議題和價值觀。當然,這些故事在歷史課也可以教授,但文學作品超越時空的題材,能跨越背景的限制,直接和學生的生命經驗結合。

第三,語文的訓練

高中國文確實是訓練基礎語文能力的場所。也許有人會反對,高中國文學的東西平常根本不會用到,一定要學「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才能表達出對理想社會的期許嗎?就連「彈箏搏髀」、「夜縋而出」這些詞平時也沒什麼人在用了。

其實,上述內容只占據國文教學的一小部分。國文課的經典選文傳遞了許多語文的重要概念,比如「鴻門宴」、「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遺世獨立」、「亭亭如蓋」、「乏人問津」⋯⋯等,這些詞語皆是國文課的教學內容之一,不僅蘊含了深刻思想,或為精確的形容用語,也見於日常行文中。

撇除文言文,白話文的學習也有助於精準表達。琦君的〈髻〉可以學習物品的象徵與對比刻畫出的人物心理,白先勇的〈國葬〉可以學習回憶的交織手法展現的今昔對比。不光是象徵、對比等表現手法的學習,更重要的是藉由手法更深刻的傳達情感與思想。

從上述三點看來,國文課未必一無是處,相反的,能夠培養學生閱讀、文化和語文的能力。儘管不可否認國文不論在選文、考試、目標等方面仍有許多待改革之處,但在未能改革或正在革新的現在,國文課仍然可以提供學生充份的學習內容,而非僅是吟詠風花雪月、哀嘆悲歡離合,或甚至被批為魯蛇的無病呻吟。

最後,回應一個核心問題:一定要「有用」才能存在嗎?先不論高中的數學或物理概念對於多數人的日常是否「有用」,僅就國文而言,閱讀本身就是發掘自我的過程,再加上拓展視野、增加專注、陶冶性情等,這些無法量化、測量的技能被貶為「無用」,卻未必不是許多人缺乏的「無用之用」。

註釋:台大於公聽會中討論「大學國文作為全校共同必修的必要性」,會後「臺大學生會」於臉書專頁發布「這樣要教邏輯?我很擔心!」一文,批判大學國文必修的合理性,引起廣泛回響。

延伸閱讀

  • 台大學生會提案廢除「大一國文必修」,背後仍是「寫作課 vs. 文學課」之爭
  • 國文與腳踏車:從學測考題趨勢反思高中國文的「教」與「學」
  • 討論「要不要教文言文」之前,你可曾發現課本上都沒有「負面」的詩詞歌賦?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