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其實小孩欠的不是「打」:負向管教歸零,別讓自己被「杏仁核劫持」

文:陳生慶(人本親職講師)

很多人以為,其實欠之所以要打小孩,小孩是不打別讓被杏因為小孩「欠打」,好好講沒有用,管教歸零敬酒不吃吃罰酒;然而,自己那些欠打的仁核孩子,反而會因為打得愈多,劫持變得更說不動、其實欠講不聽。小孩

其實小孩欠的不打別讓被杏不是打,而是管教歸零⋯⋯。

在人本從事教育改革,自己有許多機會遇見欠打、仁核欠揍的劫持小孩,當這些小鬼第一次來到「不打不罵」的其實欠天堂,更是沒有節制,非常欠打。

但當我們越過表象,研究每個孩子的「成長史」,都會發現:那些常常被認為「欠打」的孩子,真正欠的不是「打」,因為他們往往都被打的很足夠、很充分、很淋漓盡致;他們真正匱乏的,是被理解、被接納、被「惜惜」。

為什麼打得愈多,愈欠打?經常被否定的小孩,心中會出現一種聲音:「反正我在你們心裡已經不是什麼好小孩了,我再怎麼努力都沒有用⋯⋯」,既然總是達不到父母的期待,乾脆擺爛,放棄自己;相反的,經常被肯定、被尊重、被在乎的小孩,自我價值感高,反而更能自我要求。

你可能會想,我們家裡的那個,打完之後真的有比較乖呀?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會表現出「欠打」的孩子,還讓人比較放心;外表乖順配合的小孩,內在的反抗可能更激烈,只是還沒有爆發。

尤其,有過動特質的小孩,聰明、敏感又熱情,他們的情感通常都比較纖細脆弱,但又因為好強好戰,常被旁人誤解他們毫不在意,甚至充滿惡意,要幫助過動的孩子,不能跟他們鬥著來,硬碰硬,通常都是兩敗俱傷。

如同甲蟲厚重堅硬的外殼,是為了保護柔弱的身軀;愈是劍拔弩張的小孩,其實也愈彰顯出,他的內在脆弱,而且質地柔軟。

不打小孩,每個人都辦得到

避免自己失控失手的方法很多,譬如:先暫時離開現場,幫自己爭取緩衝,避免被「杏仁核劫持」;讓他十句,第十一句再發脾氣;提醒自己不要對號入座,「他不是故意衝著我來的」;每天看出他的好,說給他聽⋯⋯。

如果這些方法都試過了,還是忍不住動手,邀請你輕輕閉上眼睛,回想第一次感受到孩子「胎動」的時刻、孩子出生後看見他的第一眼、第一次聽到他的哭聲、第一次為他哺乳⋯⋯。

那時,我們對眼前的這個小生命別無所求,只求他「活著就好」。

此刻,世界上正在發生戰爭與殺戮;走過2021年,這場疫情已經在全世界帶走了604萬人,在台灣也有853人染疫離世。小孩不收玩具、不乖乖吃飯睡覺、不認真讀書、不聽話⋯⋯那又怎樣呢?至少我們還在,我們的孩子還在──活著,就是最大的價值和幸運。在生命之前,那些困擾都無足輕重。

我們可以在心裡放一個秤砣,時常掂一掂,哪個比較重要?是成績重要、還是讓小孩保有學習的熱情比較重要?是矯正他的行為重要、還是呵護我們之間的關係比較重要?是旁人的眼光重要、還是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孩子比較重要?

哲學家羅素說:「一個十八歲以前的小孩通常不知道如何去愛,但一個人在十八歲以後能不能去愛,取決於他在十八歲以前是如何被對待的。」

家,是每個人生命的起點,我們會在孩子的生命裡留下怎樣的痕跡,讓他長成什麼樣的大人?這是我們可以選擇、也必須選擇的。選個良辰吉時,讓負向管教歸零,今年的430國際不打小孩日,就是一個好的起點。

本文經人本教育札記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原標題: 「欠打」的小孩?

延伸閱讀

  • 吼了傷感情、不吼傷身體:面對孩子的脫序行為,該如何「用理解代替吼罵」
  • 「這樣也要哭喔?」過去的我們不允許自己哭泣,如今我們也不允許自己的小孩哭泣
  • 在家全職帶小孩後,我發現要當一個「丟臉的奶爸」也不是容易的事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溫偉軒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