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肚臍君的都說電影窗簾 ╮(╯▽╰)╭
Roast(火烤)是喜劇的一種形式,在台灣常見叫吐槽大會,好為何還本意就是炸鍋正反用羞辱吐槽的方式營造笑料,不冒犯不好笑~但多會有事先聲明請觀眾切勿過度當真!分析連甄嬛傳裡的炎上太監要推沈眉庄入池時,畫面也要上「戲劇效果、王世請勿模仿」,論戰但到底誰會把這些當真啊?
2023年初,都說由薩泰爾娛樂籌辦的好為何還《炎上》節目,基於博恩夜夜秀歷年累積的炸鍋正反粉絲與該頻道高曝光量,票券開賣即秒殺。分析網紅/喜劇演員們順利搭上政治社論的炎上話題列車,在一次次的王世歡笑聲中越爬越高。這次節目卻引發粉絲派與反對派激烈的論戰網戰。但這可是都說ROAST、都已經有預防性聲明了耶!
這篇不是討戰、而是分享「戰之前先思」,有立場很好,但可以有不同面向的思考。
反派的聲音:這太超過了
「一直攻擊外貌實在不有趣」、「這次超過底線了吧」、「人身攻擊,有口無德」、「這不算幽默了是攻擊」、「這麼多人愛看這種?社會怎麼了?」
其實段子表現方式如同往常,並沒有特別不一樣。王議員其實上網一查就知道會面臨什麼挑戰。即使不是每一種都列出清單說可以玩,照理說不會毫無防備。結果在節目砲火之下多有尬笑,讓部分網友感到這樣不好笑。
覺得不好笑是主觀感受,留言表達感受是個人自由,殊不知節目方不少粉絲「不能接受不同的聲音」,我們再看看擁派粉絲們的回應。
擁派的回應:本來就是要這樣
「炎上就是要這樣玩」、「到底多沒見識?這就是炎上」、「華國老人正奔赴戰場」、「你不是他本人乾你P事」、「都馬先Set好的、弱智嗎?」、「不要替別人玻璃心」、「舊時代的老人又要來哭囉~」
從卡米地現場、網路頻道《零捌卡好笑》,再到近年大紅的薩泰爾娛樂系統。結合時事和政治社會議題讓喜劇圈擴大了。就算不是喜劇演員或綜藝咖,有些名人或政治人物也能在這舞台展現不同的魅力,這樣的模式行之有年。
但是,明明越來越多人開得起玩笑,很多人都看過含政治人物吐槽的喜劇呀!怎麼這次炎上到的對象不是來賓是網友?
三大面向看幽默、界線與影響
1. 個人修養的衝擊——不是演員、可以不開心嗎?
連太監推沈眉庄入水時,畫面都要上「戲劇效果、請勿模仿」了。擅長掌握群眾與輿論的薩泰爾不可能不預防,先看看下圖:
節目會有事先聲明畫面、而去現場的群眾本來就吃重玩笑,大家稍微心裡有底就好。過度聲明所有段子都Set過經本人同意,就很「解」。
有些細節不見得會完全RE過,但喜劇有趣的其一就是看對方促及不防、再默默期待這個來賓有個神回應、笑嘻嘻的酸回主持人那。有時觀眾感受到「這段好像沒RE過」時更能贏得滿堂轟笑。
但幽默可以到哪?隱形的底線由誰而定呢?先舉兩個例子:
- 如果還記得《康熙來了》裡的年終道歉大會,就知道上節目的人不是沒界線,追求節目效果的同時還能適時收手、兼顧主題內容是高明主持手腕。即使不小心戳到對方了,也是有一些別的方法圓一下。
- 2021年的「龍K事件」一發,牽扯越來越廣,當時大概快一個月每天被相關新聞洗版,姑且不論誰是誰非,但可以從此事件知道沒有共識界線是危險的。
通告藝人上康熙、喜劇演員表演段子,這個領域打滾多年的人都可能不開心。那麼政治人物呢?
相信王議員與博恩先前就有培養熟悉感,針對他的內容假如他肯接受,別人倒真的沒立場硬替他護航。不過從他事前+事後被訪的反應,好像不太知情?
且又牽扯到另一個問題:別人感受呢?
2. 家庭關係的挑戰——我可以,他們呢?
平時面臨家暴、膚色、種族,大家都處理得小心翼翼,從歐美在這個部分更是狂打預防針避免被冠上歧視的帽子(看看迪士尼)。
所幸經過喜劇與整個社會的被教育,大眾找到了另一種方式與標籤共存。黑人三不五時自戳膚色、胖子常拿體重自嘲、男女生哪邊小⋯⋯
進這個場域,很多事情不用認真。但是沒進來的人怎麼辦?
當然會有人說:「不要對號入座、人不要活在過去。這些人早在社群時代成功擺脫陰霾、學會幽默了!」
如果說婚外情當初造成更多人的傷害,或許王議員與當事人一直等待輿論過去、這件事情已經不新鮮了。結果多年後再次被推上新聞頭條,讓她們再次面對三姑六婆的口語?
「父母愛子之情,為之計深遠」。謝議員多年前送子出國,好不容易等愛子跟毒品新聞慢慢淡去,這幾天再度成為焦點新聞,是否影響到當事人日常生活呢?
如果謝議員事先得知有此段、也接受了,不知他太太與兒子是否也欣然接受?
這裡不論該事件可不可以被上節目,僅討論:如果你是父母、會有什麼感受?
3. 社會文化的演進——喜劇與洗劇
脫口秀/喜劇真的有種神奇魔力,能夠激發人的反應力與訊息接收方式。不知從何時開始「胖子」已不見得是惡劣標籤,而是一個可以拿來自嘲、開話題、讓新朋友對你印象深刻的工具。
但也不知何時開始,蹭政治、各種洗臉攻擊也占了喜劇相當篇幅。富有創意技巧地點到為止真能讓人會心一笑,但不設限反覆操作也有疲乏之感。
當幽默的號誌燈一亮,所有話題列車通行無阻。在馬路上的行人若不讓路、就要被冠上老人、過度敏感、正義魔人的標籤嗎?
若身邊好友圈吐槽、在私人俱樂部大開砲倒無可厚非。
選擇進影城、上串流廣傳的數位內容無遠弗屆傳播,默默有著影響力。會不會有心智未熟的年齡層流行起來,將洗劇變成日常?
是公眾人物還是公眾「玩」物
外貌、身材、髮量、大不大成為喜劇的搞笑橋段是常態,但是一直反覆戳,考驗來賓的長時間反應與表情管理。
如果來賓不是常見的班底、網紅、藝人,是否被做過充足心理建設和訓練?本業不是靠幽默賺錢,沒有一票相似領域的朋友長時耳濡目染、學會與之相處。到了陌生場子乍然變成公眾玩物時表情管理不當、又難找週邊支援。或許有些不在場觀眾感受不到現場氛圍,看表情特寫時捏了把冷汗,甚至產生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