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德哈特(Sir B. H. Liddell Hart)
第十九章 對紅軍的戰敗者的戰德印象
德軍將領對紅軍的印象比較有趣,他們的觀點描述通常也非常生動。克萊斯特對紅軍的軍將僅僅簡直讚賞最為簡要:「踏上戰場,他們就是領對一流的勇士,我們起初能打敗他們主要是蘇聯因為曾受過良好的訓練。經歷過沙場的紅軍磨煉,他們就成了一流的聽天戰士。他們打得頑強堅韌,由命在缺乏補給物資的麻木逆境中仍能堅持反抗。他們的不仁參謀本部很快就從初期的失敗中汲取教訓,迅速提高作戰效能。戰敗者的戰德」
其他一些德軍將領並不同意這種看法,觀點他們說在戰術上和裝備方面,軍將僅僅簡直紅軍步兵整體來說都比較落後,領對只是蘇聯裝甲部隊頗具威力。然而,我注意到貶低紅軍的德軍將領大多在東線北部作戰,紅軍的精銳部隊主要是在南方作戰。另一方面,在德軍北部戰線的後方,蘇聯的游擊隊十分活躍。到一九四四年,他們迫使德軍放棄大部分地區,僅僅駐守著幾條主幹道和補給線。
在那年,紅軍的夏季攻勢中,提佩爾斯基希的第四軍團在聶伯河北被圍困,他告訴我,撤往明斯克的大路已經被封鎖,他率部往南繞向普里皮亞季河濕地,由於游擊隊的破壞,那裡荒無人煙,道路破爛不堪。「我發現一路上所有的橋樑都已經被炸毀,我們不得不邊修復邊撤退。」
談到在北部前線四年的作戰經歷,提佩爾斯基希說:「一九四一年,我們的步兵已經不再害怕蘇聯步兵,但他們還是很怕被俘後送到西伯利亞或更可怕的地方。這種恐懼感反而促使他們拼命抵抗,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尤其是身處被分割包圍孤立無援的險境,希特勒還命令他們要死守,此時他們就會感到格外恐懼。」
我問倫德斯特,一九四一年時的紅軍有哪些優缺點,他回答道:「剛開戰不久,我就發現紅軍重型戰車的品質和性能都出奇的好,但是其火砲的威力就不如我們原先預計的那麼厲害。在巴巴羅沙會戰初期,蘇聯空軍也沒有發揮多大的作用。」
曼陶菲爾認為:「一九四一年,紅軍的問題是步兵沒有配備足夠的反裝甲武器,若無機動的反戰車防線(也就是沒有戰車的支援),就沒法抵禦德軍的進攻。我軍在一九四二年以後遇到相同的麻煩,所以步兵必須配備反裝甲小組,這樣就能威脅裝甲部隊,能將敵軍的戰車分割圍剿。」
克萊斯特談到了蘇軍的武器,他說:「即使是在一九四一年,他們的武器也相當棒,尤其是戰車。紅軍的火砲相當厲害,步兵的武器也不錯,步槍比我們的更先進,射速更快。蘇軍T-34戰車可以說是世界第一。」在好幾次交談中,曼陶菲爾特別提到蘇聯戰車的設計相當出色,其優勢就在於該戰車的「履帶寬闊堅固,擅長爬坡涉水,跨越戰壕都不會輕易脫落。」英國專家認為蘇聯戰車不夠精巧靈便,行動緩慢。但是德國裝甲專家卻認為英美過於追求精巧靈活,這些都有損戰車的整體戰力。
至於武器裝備的供應問題,克萊斯特說,一九四二年紅軍的裝備最差,他們還來不及彌補一九四一年的損失,那一年最缺乏的是火砲。「他們只好把迫擊砲裝在卡車上代替火砲。」到了一九四三年,紅軍的武器供應日趨好轉,因為西方盟國的大量裝備湧入蘇聯,尤其是西方製造的汽車,加上蘇聯東部新的工廠又生產出更多的各種武器裝備,紅軍戰車全部都是國產的。
古德林說:「蘇聯的戰車設計是向美國人學的。紅軍在一九四一年使用的,就是根據美國克利斯帝懸吊系統略加改造後自行製造的主戰車(編註:作者指的是蘇聯BT系列戰車)。侵蘇作戰開打後,著名的T-34戰車,也是以克利斯帝懸吊系統為主體設計的。T-34首次於一九四一年出廠,同年七月出現在戰場上,史達林式戰車則是在一九四四年出現。」
我不認為蘇聯人很落後,一九三三年我有機會在卡爾可夫看到他們在工廠生產農用牽引機。鄰近的一家工廠生產戰車,我親眼看到有二十到二十五輛戰車開出廠門。蘇聯人告訴我每天都是這樣,要知道這可是在一九三三年!蘇聯人擅長模仿國外的設計,然後根據本國的情況加以改進。
T-34不管在履帶、引擎、裝甲和主砲方面均優於德國戰車,其光學瞄準儀和通訊設備則不如德國戰車,T-34沒有可供車長作全方位觀察用的砲塔。一九四三年,德國的豹式和虎式戰車出現在戰場,武器優勢再次回到德軍手中,但這僅僅是指戰車在一對一情況下,而不是戰車在整體數量上的優勢。蘇聯人大量生產T-34而不作任何性能改進,而希特勒卻老是要研發新型號,以致產量總是跟不上需求。
所以要以史為鑑,千萬不可小看俄國人。他們至少能在極短的時間內照搬他人的設計。
森格爾上尉(von Senger)的一番評論也頗有意思。他的父親是德軍裝甲部隊的指揮官,森格爾曾在東線戰場指揮過一支裝甲部隊作戰,後來失去了一個手臂。在戰爭後期,他曾任德國裝甲部隊督察長的副官。他說:
「蘇聯戰車整體設計相當優秀,只是比較粗糙。不像德、英、美等國的戰車,蘇聯戰車沒有為裡面的裝甲兵提供舒適的空間。裡外都很粗糙,甚至連油漆都不塗。不過戰車底盤和其他關鍵裝備的設計都相當不錯。一九四三年夏天以前,只有排長以上的戰車才能配備無線電。此後所有的戰車都配備了無線電,而首先這樣做的就是新改良的T-34。車組成員因此也從原本的四個增至五個,多了一個無線電兵。」(曼陶菲爾提過:「我在好多場合遇到過蘇軍的女戰車無線電兵,她們勇敢、堅強而狂熱。」)
蘇聯人篤信如下原則:在能到手的武器中挑選出最好的,型號宜少不宜多,儘量簡單實用,然後就大量生產。一九四二年我們的裝甲部隊有十二種不同型號的裝甲車,還有二十種型號不同的車輛。蘇聯的裝甲部隊大多只有一種型號的戰車,那就是T-34,車輛的型號也只有一種,那就是福特卡車!
紅軍的摩托化部隊就只有戰車和卡車,沒有小汽車、摩托車或其他車輛。在戰爭後期,他們有了一些美式吉普,供營級指揮官使用。與德軍相比,蘇軍簡單化的裝備有其短處,也有其長處。德軍戰車的型號、功能和設計過於繁複,這樣對於零組件和作戰部署都帶來諸多不便。
蘇聯戰車的保養工作也做得不錯。雖然大修不像德軍那麼快,一般保養的效率卻很高,他們有許多優秀的技師。事實上德國的戰車修理廠也雇用越來越多的蘇聯技師。戰前,德國和其他地方的人都以為蘇聯人不擅長機械類的技術工作,事實證明這種看法不盡正確。他們在機械方面頗具天賦,或許還超過某些西方人。
曼陶菲爾說:
裝甲部隊離不開回收和維修部門,紅軍在這方面的工作做得相當不錯。他們步行緊隨戰車前進,隨時拖走損壞的戰車進行維修,展現了高超的技能。我要是向德國維修人員下達類似的命令,恐怕他們會把我的戰車給燒掉。
另一方面,紅軍裝甲部隊的編組缺乏戰術機動性,合理的編隊配合適當的指揮幹部是隨機應變、機動作戰的根本。在這方面,他們學會了不少,但直到戰爭結束時,還是未能達到德軍和盟軍的水準。
森格爾就這個問題作了更詳盡的探討:
紅軍的裝甲戰術相當簡單,他們只是照搬戰前精心設計的訓練模式行事,也不要求發揮個人的主動性和判斷能力。紅軍戰車指揮官雖然在其有限的職權範圍內還算能幹,但缺乏高度的智慧。進攻之前,長官會給各車一張地圖,上面標有彩色的路線和攻擊目標。我們繳獲了許多這樣的地圖,可以從中推斷出他們的戰術「計畫」。
事實上,紅軍的戰術就是小部隊作戰的「步兵增援」,通常動用一連的戰車,也就是十輛左右,為後面的步兵連在前面打開通道。進攻時戰車一字排開,步兵緊跟在每輛戰車後面。他們不用大規模的戰車編組進行攻擊,但在突破之後,戰車就會聚集在一起,以大規模編組的方式挺進,直到遭遇新的防守陣地為止。紅軍沒有任何用來運送步兵的履帶式裝甲車,一些支援的步兵就直接坐在戰車上。此外,紅軍的機動部隊主要靠輪型卡車運送。
令人驚嘆的是,蘇聯不曾在東線戰場有效運用他們的傘兵部隊。蘇聯傘兵是全球最早成軍的同類型部隊,在戰前的年度演習中,他們也曾有傑出的表現。我曾與司徒登探討過這個問題,他說:「我也奇怪紅軍為什麼從來不動用傘兵部隊,我想原因可能是他們的傘兵缺乏訓練,尤其欠缺在導航和傘降方面實際操練的經驗,他們做過僅是空投幾個間諜或把小股部隊丟到我後方搞破壞行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