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16+2學期制」倉促實施,還沒「接軌國際」就先讓校園人仰馬翻

文:葉秋彤(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生)

台灣大學生的學期上課週數在世界可說是數一數二,去年台大正式提出修改學期制,制倉將原本上課18週縮短為16週,促實原本剩餘的施還兩週給教師做彈性規劃利用。制度設計的沒接初衷,是軌國強調比照國外學期規劃,以此接軌國際,際先讓學生有更多的讓校時間自我增進,甚至利於出國留學。園人仰馬

目標聽起來很美好,學期但光改制學期週數,制倉真的促實就能接軌國際嗎?

美好願景下,16+2學期制的施還真實面貌

筆者就讀立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我們學校並非台大系統內的沒接學校,不過,軌國因處於聯盟週邊,為了便於各校學生互相交流,國北教對於台大聯盟內的變動,也會因應它們的改動而調整,剛結束的110學年度,我們即因著台大改制,一同跟進了16+2學期制。

然而實際體驗下來,筆者發現原先接軌國際、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不但大部分都沒有達到之外,正好相反的是,因為學期週驟然的縮減,不只學生,許多老師也因乍然改變的學期週制,應變不暇。例如,原先都以18週做設計的課程,即使校方對「彈性週」解釋為——教師可以自行運用,但面對制度改變的公告,如果教師仍按過去上到18週,又是否能保證不受學生或校方的抗議?

因此說是彈性,實際上大多數教授,都將包含考試的課程規劃壓縮進16週內,以筆者自己的經驗來看,這樣的後果不是老師課教不完,不然就是即便教完了,也因趕課壓力而將課程匆匆帶過,尤其16週內還要再塞入考試或報告的時間,一個學期下來,大半的學期都在倉促地上課,或在準備報告跟考試中渡過。

縮短的上課週數,不但沒有減輕學生的壓力,我們反而因此要在更短的時間內,負荷與過往同等強度的學習任務。

師生進出校園須量體溫落實防疫Photo Credit: 中央社

除上述的情況,另有一部分教授將16週作為上課,後兩週彈性當作考試與報告時間,這也造成各科課程的時間安排不一,原定的期末週,有些如期舉行,有些則類同於過往的18週。

譬如筆者自己,便是在第16週到後續的彈性2週間,皆有課程的期末報告、考試或者作業。面對這樣的情況,即使表定上課日已經結束,但對於學生來說,彈性週僅僅只是「不用到校」上課,實際與過往的差異卻不大,如此下來,老師與學生都疲於奔命。在這樣的狀況下,別說接軌國際,因著大半個學期都處在繁重的課業之中,課業壓力甚至更甚以往。

倉促改制的學期週,成為又一場慌亂的「教改」

綜合筆者自己一學期的感受,我認為以上的混亂情況,其實正來源於制度過於快速地推出。

事實上,在正式縮短學期制前,校內對於學期週數是否縮短,既沒有公告也沒有說明,新的學期開始,師生都還正因疫情,而處於隨時變動調整的情況之下,臨時縮短週數毫無預警的實施,不僅學生錯愕,許多教授甚至也對新的制度不甚明瞭,導致教授與學生不僅來不及適應新學制的改動,還要立馬磨槍上陣。

而倉促決定的後果遠不僅如此,面對縮短上課週數,各種行政配套措施也需一同跟進,但以國北教為例,在學期初不但教授兵荒馬亂,行政單位的各種配套措施也沒有同步跟上。

疫情升溫  學生維持戴口罩上課(3)Photo Credit: 中央社

例如一開始宿舍的住宿時間只到16週,猶如變相壓迫教師不能上到18週,即使後續因教師與學生的意見而推出配套,卻也使學期制與過往的18週相差無幾,因此更為慌亂與茫然,使得實際情況與其初衷完全背道而馳,甚至造成更大的學業壓力。在知名的大學生論壇Dcard中搜尋16+2,也可見到學生的質疑,以及壓力劇增的反應。

目的是減輕學業壓力與接軌國際的16+2學期制,想像很美好,現實卻很骨感,對於驟然縮短的學期,筆者只感到了忙亂與壓力,而未經討論設計便生搬硬套國外學制,也只讓人聯想到近幾年不斷推出的教改,美好的願景還未實現,身處教育現場的師生已疲於奔命。

教育改革應是去蕪存菁,它既是對社會變動無可避免地回應,也是為人類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環,筆者並不反對教育的改制,只是徒然地照抄,並不能解決台灣本地的教育問題,更遑論接軌國際。面對瞬息萬變的教育場,我們除了「見賢思齊」,也應「三思而後行」,所謂「越在地越國際」即應如是。

延伸閱讀

  • 同學你們暑假要幹嘛?聽聽大學老師給你的4個建議
  • 為什麼要考研究所?如果只是「怕輸」,那郭台銘的同學不都要去跳海了
  • 「台大系統」3校擬將每學期縮短3周,配套推出「夏日第三學期」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