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獻給日本動畫大師高畑勳的情書:他留下的遠比帶走的多,每一部作品都有獨到溫度

文:彭緒菲

在東映動畫公司工作期間相遇的獻給勳宮崎駿,是日本高畑勳提拔、一路合作的動畫大師的遠多每到溫度後輩。因為太愛拖稿,高畑「樹懶」是情書宮崎駿對高畑勳的稱呼。

不按牌理出牌、留下隨時改分鏡的比帶部作種種毛病,擔任高畑勳的品都製作人西村義明也只能苦笑:「用偏執形容他都太簡單了。」平時睡眼惺忪、有獨拖延症末期的獻給勳他,對於作品有超乎常人的日本執著。

相較媒體長年聚焦的動畫大師的遠多每到溫度宮崎駿,低調不擅採訪的高畑高畑勳一向淡泊於螢幕之後。雖然兩人相識微時,情書身為前輩的留下高畑勳拉了宮崎駿一把,那年宮崎駿22歲,高畑勳26歲。多年後被記者問起是否是他成就了宮崎,高畑勳淡淡的說了一句:

「人們認為是我發現了他,其實不是這樣。確實,只要我當導演就讓他擔任最核心的主創,這段時間蠻長的,這期間他自己學會了導演技巧,倒不是我教的。」

也許大眾認識的是和吉卜力掛上等號的宮崎駿,但是作為亦師亦友(後來亦敵)的高畑勳,除了在某種層面上見到了年輕的宮崎駿初露鋒芒,也推波助瀾的促使了工作室成立。

更不用說高畑勳身為導演的身分,執導了陪伴童年的長篇動畫《阿爾卑斯山少女》、《熊貓家族》,到後來深植人心的《螢火蟲之墓》,一語道盡戰爭的殘破與希望。

因此紀錄片《夢與狂想的國度》分成〈高畑勳〉與〈宮崎駿〉兩個不同篇章。對我或是部分讀者來說,也許這兩個創作者詮釋的是理念相近卻色調相遠的兩個國度,需要分層來看。

從此兩人在日本動畫圈裡闖蕩了幾十年,認識了任職德間書店的全能編輯鈴木敏夫、發掘了音樂奇才久石讓,在大環境無法滿足創作慾的情況下,滿腔熱情的創立了吉卜力工作室。

吉卜力三巨頭:高畑勳、宮崎駿與鈴木敏夫Photos by Nicolas Guérin,新經典文化出版提供。Copyright © 2019 Suzuki Toshio / Bungeishunju Ltd.
吉卜力三巨頭:(左起)宮崎駿、鈴木敏夫、高畑勳

「當初創立吉卜力,就是想讓高畑勳和宮崎有個能盡情創作自己想畫的東西的地方。」— 鈴木敏夫

如果宮崎駿是冒險家,高畑勳就是藝術家。不同於彼此創作的信念,讓事業產生了分岐,因此兩人合作完幾部長篇如《風之谷》、《天空之城》後,自動劃出一道分隔線,各自發展自己的創作之路。

天才很難共事是眾所理解的,但有著瑜亮情結又各退一步的兩人,何嘗不是一種羈絆,或能說是創造吉卜力動畫時代的革命情懷呢。

「阿朴」是宮崎駿對他的特有稱呼。這個綽號來自不拘小節的高畑勳吃麵包的樣子和聲音。即便外界再怎麼謠傳不合、亦敵亦友,對兩個眼裡只有創作的人來說,能力的較量切磋是合理之中。

高畑勳肯定著宮崎駿本身的才能,並認為就是因為宮崎駿的存在,才能夠鞭策他不使自己中途放棄。而宮崎駿即便再累,看到會議室裡在開會的高畑勳,只得轉身喃喃自語『要加把勁努力了。』認命地回去畫分鏡。

對宮崎駿來說,他欣賞的人不多,但這個年長五歲的前輩,無論才華和創造力,都讓他深感欽佩。對他來說,心中的阿朴靈感源源不斷、創作仍保有初心,因此他不會老,也不覺得他會有離開的那一天。

幸福是,和信任的人一起找到永遠。

就像宮崎駿曾經開玩笑說:「阿朴能活到九十歲。說不定到最後,我和鈴木死的時候,悼詞都是由高畑勳來念。」2018年的4月,敵不過肺癌的高畑勳先走一步,宮崎駿手持著悼念詞,哽咽地講起與阿朴相識的那一天。

「阿朴,在過去那段時光裡我們是如此努力地活著。你的身姿,會留在我們這兒。謝謝你,阿朴。我永遠也不會忘記在55年前那個下雨的巴士站裡,來找我談話的阿朴。」──宮崎駿在2018年5月15日高畑勳的告別式裡,所唸追悼文的結尾。

超越了友誼的情懷,有時候更浸潤人心。

因為人會離開,當情感無從安放的時候,思想會是緬懷和激勵自己的出口。對宮崎駿而言,由衷忠於自我、從不妥協的高畑勳,完整了他對動畫夢想的一部分,也達成了他所做不到的豁達。

無論畫風如何、手法方式、票房高低,無一打破兩人堅持的信念,每一部動畫的核心價值不外乎努力地活著、如何努力的活,成為歷久不衰的共鳴。

在人事上處理太過我行我素的高畑勳、再配上任性矛盾的宮崎駿,雖然每次都把編輯出身的製作人鈴木敏夫搞得哭笑不得,但宛如鐵三角的關係,將三人和動畫界的黎明緊緊栓在了同一條船上。

在吉卜力塑造給我們的夢幻世界裡,這些人,少一個都不行。網評有一句說的很貼切:「也許觀眾能接受沒有高畑勳的吉卜力,但宮崎駿還不行。」

天才在外人看來總是目中無人。而這樣的無人,就是目中除了藝術創作,什麼都沒有的境界,不失為另種形式的溝通、尊重。就像高畑勳認為的,他並不是成就宮崎駿才華的人,但作為宮崎駿每部作品的第一個觀眾,他確實是將他推向登峰造極的,那個知己。

高畑勳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高畑勳

【高畑勳的動畫作品回顧】

1988年,不只有反戰的激勵之作——《螢火蟲之墓》

1988年上映的螢火蟲之墓,是被貼上各式各樣標籤的爭議性作品。通常帶有戰火色彩的議題,只要刊登一定會有來自各方的抨擊或感動,兩極化的評語是很正常的情況。

作為被歸納為「反戰」議題的動畫,高畑勳本人解釋他更想帶給年輕一輩的,是即使生存希望渺茫、也努力活著的意志,是一部勵志大於泣淚的電影。

靈感來於小說家野坂昭如的同名小說《螢火蟲之墓》以及自己9歲時在岡山空襲時所見所聞的恐懼記憶。這部動畫當年票房不佳最大的原因是不符合兒童觀賞,理由有點牽強。

如果政治色彩、戰爭史實造成觀影的不一,那就藝術角度而言,以客觀著稱的高畑勳,擅長用「體諒式情感投射」這項心理學,來描繪人物和時代故事,用以創造不過份悲戚的真實情境。

七十年代高畑勳勲掀起動畫的寫實風格,敢於將歷史、政治與環保的題材放入作品當中。八十年代的《螢火蟲之墓》問世,是他十年精華產出的時代經典。放到現在,掩蓋住出產年分的話,還是不禁會被磅礡的漫天戰火、極其細膩的天空、人的面孔、衣著、飛機及市景震懾,難以相信是距今33年的動畫。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