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中國房市低迷:北京年減幅度達64%,專家分析美中對抗與疫情防控是根本原因

(中央社)中國房地產研究機構-中國指數研究院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中對北京、房市幅度防控上海、低迷達專廣州、北京深圳等一線城市在十一長假期間,年減房市成交規模均較去年同期下滑,家分北京跌幅高達64%。析美

由於恰逢中秋節、抗與國慶日等連假,疫情原因中國房地產市場有「金九銀十」說法,根本房企會在這段期間大力推出購房促銷方案,中國中對增添買氣、房市幅度防控創造業績。低迷達專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北京大型房企債務危機等干擾因素下,年減中國房市吹寒風,也吹熄銀十亮光。

中指研究院指數事業部市場研究總監陳文靜在中指市場形勢及企業研究成果分享會上表示,十一長假(10月1日至7日)期間,20個重點監測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較去年同期平均下降37.7%;部分城市因為去年基數低,成交表現則是有所成長,整體成交降幅仍大。

他提到,四大一線城市在新建商品住宅日均成交面積上均較去年十一長假期間下滑,廣州年減21%、上海年減47%、深圳年減49%、北京年減高達64%。

分析,從十一長假所觀察到的數據來看,房地產市場仍受到疫情反覆影響,市場恢復結構被打亂;由於數據回報有一定的滯後性,不排除跌幅也和這部分有關,需要再跟企業多做些調查反饋。除了一線城市外,部分城市在黃金週期間成交情況有所回溫。

陳文靜評估,官方持續推出房市利多措施,不過由於開工率低、購房意願下降、投資熱度不再等因素,由中長期來看,新房需求恐怕仍是減弱態勢,接下來房地產市場如何恢復,仍要看宏觀經濟如何修復、疫情防控措施如何調整、購房政策如何形塑、保交樓措施如何落實。

dpstphotos16830801Photo Credit: NEWSCOM / 達志影像

中國房市疲弱 分析:中國經濟結構性變化所致

(中央社)中國房地產市場疲弱,專家鄧聿文分析,儘管官方改變此前對房地產嚴厲打壓的態度,但中國經濟發展的大環境出現結構性變化,不利房地產恢復成長。

旅居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鄧聿文日前在德國之聲撰文,分析中國房地市場低迷的深層問題。

首先,鄧聿文指出,中國經濟至少短中期的預期變得悲觀,這讓民眾會謹慎消費大宗商品,尤其對高昂商品房,會非必要不購買。

鄧聿文說,由於美中對抗,美國在關鍵供應鏈和高科技上的圍堵和脫鉤,讓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外環境變得嚴峻。再加上COVID-19疫情、俄烏戰爭對全球地緣環境的影響,加深這一局面的發展。

其次,他指出,住房成本占民眾的收入過高,儘管房價相對高峰有所下降,但整體還是很高。在收入減少甚至面臨失業威脅的情況下,民眾拿不出太多的錢投資房產。

第三點則是中國人口結構出現了歷史性變化,民眾的生育意願下降、人口總量減少,這是長期影響住房投資的重要因素,現在對房地產的後果也體現了出來。

鄧聿文說,當前有購房需求的主要是「90後」(1990年代出生)群體,包括「90後」農民工。但這個群體的父母,很多都有二套或以上的房子,因此若不是為了改善住房需求,真正要買房的「90後」也不會很多。

他表示,除非房價還有進一步的下降,「90後」群體大規模投資房產的概率不高,同時情況會隨著生育率的進一步降低以及老年人口的增長而更加突出。

此外,鄧聿文也指出,中國房市成交量巨跌也受到疫情清零的影響,以及過去9年官方對房地產行業反覆的打壓。他認為對於房市「住房不炒」的定位違反了市場規律。

新聞來源

  • 中國房市銀十失色 一線城市成交規模均較去年下滑(中央社)
  • 中國房市疲弱 分析:中國經濟結構性變化所致(中央社)

延伸閱讀

  • 密集刺激房市救經濟卻不見起色,中國「房住不炒」是否已成過去式?
  • 「三條紅線」捆死中國房市釀「爛尾樓風暴」,業主為何拒繳房貸一次看懂
  • 中國華融信貸虧損激增,上半年大虧人民幣188.8億元,顯示中國房市瀕臨失控邊緣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溫偉軒
核稿編輯:楊士範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