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陳進、李梅樹、楊三郎、李澤藩⋯⋯我們闖入的不只是民宅,還有關於台灣美術的記憶

文:蔡家丘(台師大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

不同於大型公立美術館占地寬廣,陳進有挑高的李梅郎李展場,很多透明落地窗,樹楊展覽經常聲光絢爛,澤藩生意興隆。⋯⋯每次去這幾間小型美術館,們闖民宅美術總有一種私闖民宅的關於錯覺。

事實上也是台灣。楊三郎美術館,陳進位在永和新店溪畔、李梅郎李中正橋頭,樹楊從巷口有名的澤藩世界豆漿大王,走入鬧中取靜的⋯⋯巷道內,美術館相鄰的們闖民宅美術日式木造房子,本來便是關於畫家的故居和畫室。

李梅樹紀念館於三峽河畔、長福橋頭,在不是老街的另一端,一個安靜的社區裡。經過大門管理員時,總有些心虛地點頭微笑,想傳達自己並非假扮住戶卻也不是無端闖入之意。

李澤藩美術館也是畫家故居,先穿越近年有點寂寥的新竹火車站前、東門城區,再躲入一棟舊大廈裡拾級而上。至於陳進美術館,則根本藏身在台北市某個巍然的高樓內,完全隔絕外面的車水馬龍。

本來私闖人家的民宅嘛,只想用偷窺般的心態,悄悄欣賞畫作就好。但是每次都冷不防地被藝術家家屬、館員,與義工們滿滿的熱情感動。還得阻止自己多想,相較之下對自身家族歷史多麼陌生,免得慚愧不已。

因為闖入的不只是民宅,還有畫家與家族的故事,以及關於台灣美術的記憶。

李梅樹(1902-1983)、楊三郎(1907-1995)、李澤藩(1907-1989),與陳進(1907-1998),出生於日治初期,接受現代美術教育,創作各具特色,藉以證明台灣即使作為殖民地,也深具文化涵養。

他們常描繪家人,充滿對父母手足、妻女兒媳的無比關愛;畫家鄉,呈現對河畔風景、廟宇故城的溫柔情感,凝聚認同。他們的美術館由後代家屬經營,那些被畫進去的,現在成為這些「傳家寶」的守護者。

一般的傳家寶,大多深鎖在櫥櫃裡,偶爾隨之取出的記憶是上面輕輕附著的灰塵微光,一不小心就被拂拭乾淨。不過還好在這裡,畫裡畫外都是說不完的故事。

筆者記得有次,李梅樹的兩位哲嗣,指著父親一張描繪台北老圓環的素描講到:阮細漢的時陣就蹛佇遮啊,阮老爸畫這了後,應該猶有畫大張的,毋過今馬毋知佇佗位……。年邁的眼中流露出微光,我知道,他們眼前望見的不只是畫。這樣的家族絮語與眼神微光,在這次《藝術很有事》拍攝四間美術館的影片中,經常出現。

筆者有幸接受過該節目的採訪拍攝,製作人徐蘊康長期關心台灣藝術與藝文環境,製作團隊專業嚴謹,影像溫暖平實,精煉不炫技。這次「台灣美術史系列」延伸到畫家後代經營的美術館,鋪陳家屬、研究者的訪談與舊照片,「類戲劇」片段為不熟悉膠彩畫的觀眾演繹創作過程,用心可見。

標題「未知路」,直指問題核心,說明家屬的承擔與煩惱仍無止境。欣慰的是,其中一間美術館目前有了自願的接棒者。這並不是容易的決定。

他們開放自己的家,分享傳家寶與家族故事,以及關於台灣美術的記憶。盡力守護,並等待本應屬於所有人的理解關心。筆者在此不加贅述,請讓影片娓娓道來,畫家伴隨台灣一同走來的歷史,以及後代在未知路上有著怎樣的徬徨。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