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為什麼喝酒慶祝英文要說「make a toast」?從莎士比亞劇作《溫莎的風流婦人》談起

如果讀到莎士比亞《溫莎的為什文說風流婦人》(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這個劇本,讀到劇中主角弗斯塔夫對著吧台的麼喝酒保說的這句:「給我一夸脫雪利酒,裡面放片土司」的酒慶話,可能會覺得莫名其妙。祝英作溫不過,從莎這其實和英文中在慶祝時舉杯,士比莎大家會說「let’s make a toast」有關。亞劇但是風流婦人在談酒和吐司之間有什麼關係前,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弗斯塔夫(Falstaff)這個角色。談起

弗斯塔夫最早出現在莎士比亞的為什文說歷史劇《亨利四世》第一部中。在《亨利四世》的麼喝第一部,弗斯塔夫是酒慶成為亨利五世之前年輕、總是祝英作溫流連於酒吧,與社會上的從莎痞子和無賴打混的哈爾王子(Prince Hal)的好友。

在莎士比亞的士比莎筆下,弗斯塔夫被描繪為一個又胖、又老、又醜,而且既貪財又好色,墮落又膽小如鼠的騎士。但,哈爾王子卻喜歡和他混在酒吧裡飲酒作樂,看他搞笑出洋相。不過,其實在《亨利四世》第一部的前半部,那個縱情享樂又放浪形骸的哈爾王子,早在第一幕第二景中,便已經吐露了他真正的心聲:

我完全知道你們,現在雖然和你們在一起無聊鬼混,可是我正在效法着太陽,它容忍汙濁的浮雲遮蔽它的莊嚴的寶相,然而當它一旦穿破醜惡的霧障,大放光明的時候,人們因為仰望已久,將要格外對它驚奇贊嘆。

要是一年四季,全是遊戲的假日,那麼遊戲也會變得像工作一般令人煩厭;惟其因為它們是不常有的,所以人們才會盼望它們的到來;只有偶然難得的事件,才有勾引世人興味的力量。

所以當我拋棄這種放蕩的行為,償付我所從來不曾允許償還的欠債的時候,我將要推翻人們錯誤的成見,證明我自身的價值遠在平日的言行之上;正像明晃晃的金銀放在陰暗的底麵上一樣,我的改變因為被我往日的過失所襯托,將要格外耀人眼目,格外容易博取國人的好感。我要利用我的放蕩的行為,作為一種手段,在人們意料不及的時候。

果不其然,後來在與叛軍開打之後,哈爾王子表現出了他的正直和勇敢,最後還殺了敵方大將,綽號霹靂火(Hotspur) 的哈利.潘西(Henry Percy) 。

但其實哈爾王子在和霹靂火對決時,弗斯塔夫是在現場的。那麼,他當時在幹什麼呢?原來,貪生怕死的他,竟然就倒在一旁裝死。而且更不要臉的是,在哈爾王子殺了霹靂火之後,他還從裝死的地方爬了起來,往霹靂火的屍體上捅了一刀來邀功,謊稱是自己的功勞。

雖然弗斯塔夫是如此地厚顏無恥又道德淪喪,但是卻因為他鮮明而逗趣的個性,使得他成了莎劇中最受歡迎的角色之一。而看了《亨利四世》後極為讚賞的伊麗莎白女王,也因此令莎士比亞在14天內,再寫一部以弗斯塔夫為主角的劇本,這便是我們這裡要談的談的《溫莎的風流婦人》了。

關於《溫莎的風流婦人》這部劇,恩格斯曾寫信和給馬克思說:「光是《風流婦人》的第一幕,就比全部德國文學包含著更多的生活氣息和現實性。」這也許是因為這位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在本劇中看到了由截然不同,甚至對立的社會元素所形塑出的中產階級,在社會中衝突與用辭差異的戲劇呈現。

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唯利是圖,有任何能夠撈錢的事都不放過的弗斯塔夫。在這個劇中,他把腦袋動到了溫莎鎮上兩位有錢紳士的老婆,福德太太和佩芝太太的身上,想藉由對她們獻殷勤,以騙取她們手中所掌控,她們丈夫手中的錢財。不過這兩位溫莎的太太可不是省油的燈,不但一次又一次在劇中惡整了弗斯塔夫,也順便教訓了父權主義的老公。

在《溫莎的風流婦人》的第三幕第五景中,弗斯塔夫全身濕搭搭地走進酒館,和在這間酒館當酒保打工的其隨從之一巴多夫(Bardolph,當酒保是為了替弗斯塔夫付住宿費)說了句:「Go fetch me a quart of sack; put a toast in’t」(給我一夸脫雪利酒,裡面放片土司)。

在這一景中,弗斯塔夫之所以全身都溼透了,是因為在前兩幕中,福德太太和佩芝太太用計讓弗斯塔夫躲進洗衣木桶裡,並用髒衣服把他蓋起來後叫僕人丟到泰晤士河裡。

ShakespearePhoto Credit: John Taylor @ public domain
莎士比亞

在這句中的「sack」,指的是從西班牙或加那利群島(Canary Islands)進口的強化葡萄酒。在16與和17世紀的時候,這種葡萄酒在英國非常流行。弗斯塔夫在《亨利四世》的第二部中,就大為讚賞這種酒。其語源則有二說,一是法文「sec」, 意思是「乾」;另一個則是源自西班牙語「scar」,意為「取出」。而從17世紀末開始,雪利酒(sherry)開始取代了sack這個名稱。

而吐司(toast)這個字最初的意思是用火烤,語源是拉丁文「tostare」(烤)。在17世紀之前,英國有個古老的習俗,就是喝葡萄酒或麥酒時會配一片吐司。因為吐司是烤得略焦的麵包,而且有抹上香料,因此可以增添酒的風味。此外,配吐司還可以吸取酒中的雜質。

而在將吐司放到酒裡面之後,大家會說一些關於祝大家身體健康之類的祝福的話,然後再敲杯喝酒。17世紀之後,雖然用吐司來為葡萄酒調味的傳統漸漸消失了,但是卻發展出整桌人為某人的健康一起喝酒的習俗,而make a toast這個說法也就這樣一直傳下來了。

而到了18世紀初,還發展出男性為他們覺得最美麗的女性喝下整杯酒,而把最美麗的女性比喻為增加酒中風味的吐司的說法。而這個說法後來又延伸到只要是受人景仰或崇拜,都可以稱其為toast,因而出現了說某某人是當地名人或受到景仰的人的「the toast of the town」的說法。

本文經鞭神老師之食之兵法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 喝酒放鬆Chill一下?舊時探險家與旅行者的「飲酒治病論」
  • 不喝酒的法國人面臨社交壓力:拒絕喝酒會被投以同情眼光,好像自己生病了一樣
  • Drink的各種用法:「drive me to drink」跟開車、喝酒都沒有關係
  • 公私不分的「酒桌文化」潛規則,在阿里巴巴性侵案後廣受批評
  • 在西非,買冰啤酒比買水還簡單?當地的朋友說「每個人都擁有喝啤酒的權利」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