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立人
網路霸凌比傳統霸凌更嚴重
由此觀之,世什麼網路霸凌造成的代想得多心理創傷,比傳統霸凌要大得多。麼網為什麼呢?
- 霸凌可以發生無限次,霸凌造凌只要受害者一開啟網路或手機。成的創傷
- 霸凌的心理訊息就像病毒在網路無限制地擴散,讓當事者感到:「全世界的比傳人都知道這件事了!」羞辱不斷加強且永遠存在。統霸
- 受害者可能不知道加害者是世什麼誰、為什麼針對自己,代想得多受到草木皆兵的麼網恐懼折磨,每天身心高度警覺。霸凌造凌
- 霸凌者見不到受害者的成的創傷身心痛苦,不知道傷害的心理嚴重程度,也不覺得需要負責任,比傳持續網路虐待行為。
- 家長在孩子遭受網路霸凌時,忽略孩子的情緒反應、譴責孩子不對、缺乏積極作為,導致加害者認為不會怎麼樣,變本加厲。
網路霸凌有種「梟首示眾」效應,不只在大眾面前傷害對方名譽,更加上精神虐待,刺激當事者自覺羞恥、自責、被大家拋棄的負面心理。痛苦隨著受害者每次上網,像雪球愈滾愈大。
青少年探索自我認同、同儕認同,容易依賴社群網路,有可能因為過度在意網友負面言論,更容易感到受到霸凌。愈依賴社群軟體,可能被網路霸凌的機會愈高,現實中的朋友愈少,心理受傷程度也愈重。
為何網路霸凌讓當事者受重傷
如果反覆因網路霸凌受傷,可能與人格特質有關,特別是以下兩類:
- 一是依賴型人格者:沒有別人建議就無法生活、害怕失去支持而難以對他人表達不同意、為了獲得他人支持而勉強自己、害怕不被照顧。可能因為過度依賴網路社群,而弱化自己獨立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與勇氣,對於網路上的人際傷害更加在意。
- 一是邊緣型人格者:容易受他人影響而出現負面自我認同、害怕被拋棄,會因為「過度連結」,而感受更多人際關係摩擦,並因受限的網路溝通型態,感覺遭受更多傷害。
因應網路霸凌的4S策略
如果你是網路霸凌的受害者,我建議你採用4S策略歸納面對網路霸凌:
- Stop(停止):冷靜下來,別回應網路霸凌者
- Save(存檔):截圖,留存對方進行網路霸凌的犯罪證據
- Sweep(掃除):把對方從自己的社群軟體中刪除,自己也暫時離開網路
- Say(告知):告訴可以信賴的人,尋求支援
輔導網路霸凌受害者:「四件該做的事」
如果你是網路霸凌受害者的親友、導師或輔導老師,輔導過程有四件該做的事:
- 第一件事:「我聽到你所說的,我會陪伴你,你並不孤單,說給我聽吧!」
訴說,即療癒。
鼓勵當事者勇敢說出來,避免恐懼與孤立。可以和學校行政人員、信賴的老師、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來討論。
當孩子不敢把遭遇霸凌的經歷跟父母或老師說、害怕說出來的不利後果,或者不信任大人時,可以參考「網路成癮與霸凌求助資源」(附錄二),透過電話或線上討論,會更清楚、更有勇氣做出自我保護的行動。
- 第二件事:「這不是你的錯。」
臺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創會理事長、亞洲大學副校長柯慧貞說,許多大學生因受到網路霸凌而求助,在各種「靠北」社團中,一個人「發難」攻擊後,引起「鄉民」圍剿。她鼓勵受害者這麼思考:「別用別人的錯懲罰自己。」
罪惡感很容易連結到憂鬱情緒、自殺意念與想法,因此,簡單地解釋「錯不在你」,並反覆提醒這點(再保證),協助當事者減輕事件中的自我責備,是預防憂鬱與自殺的關鍵。
- 第三件事:「你還可以做些什麼?」
不少人受到傷害以後,一邊掉淚、一直觀看霸凌訊息,讓心傷更重。鼓勵自己勇敢暫時離開傷心地(社群網站),「自我保護」是當下最重要的事。
先確認是否照著4S策略來因應,接著,照顧好自己。前述受到霸凌之後的身心症狀,包括:情緒困擾、恐懼感、憂鬱、失眠、身體症狀(如頭痛)、腹痛等,三餐要規律、充足睡眠、減輕壓力,讓受傷的自己在時間的流動中逐漸康復。
- 第四件事:「向學校反應霸凌事件了嗎?」
校方需要進行積極介入與通報,在嚴重的情況下,考慮是否讓當事者短期休假、休學、轉學等做法。
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通報作業要點」等相關規定,學校必須做到:
- 向直轄市、縣(市)社政及教育主管機關通報,至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
- 就事件進行初步調查,於三日內召開防制校園霸凌因應小組會議。於受理申請之次日起兩個月內,由防制校園霸凌因應小組處理完畢。
- 以書面答覆申請人,並告知不服處理結果之救濟程序。
- 學校應以乙級事件進行校安通報,並立即列冊追蹤輔導。
- 如確認為校園霸凌個案者,即應依規定以甲級事件通報校安系統,並啟動輔導機制。
輔導網路霸凌受害者:「五件不該做的事」
相對地,輔導受害者的過程有五件不該做的事:
- 別小看霸凌:忽略了當事者可能的嚴重心理傷害,或對方施行真實暴力的可能性。
- 別急著幫當事者解決問題:助長了當事者的無力感,過度依賴他人,仍缺乏面對網路霸凌的勇氣與自信。
- 不要看到霸凌者就躲:可能滿足加害者的權力快感,助長繼續霸凌的行徑。
- 別還手:不落入「以暴制暴」的惡性循環。
- 別單獨面對霸凌者或其父母:會讓自己暴露於危險情境。
認識網路霸凌者的法律責任
網路霸凌者認為:「網路言論只是遊戲言論,和真實生活中的,當然不同。只有發生在網路上,何必大驚小怪?」
但法官會訓示你:「黑特版、臉書、LINE、線上遊戲等網路空間,都屬於公開場合,視同真實社會;在網路上辱罵網友,等同於在派出所門口辱罵員警,皆觸犯刑法!」
我曾經有個個案,高中女生,因為看一位直播主很不爽,就在網路上罵難聽且有性歧視的話,結果對方剛好是大學法律系學生,馬上截圖提告,求償三萬元,我的個案辛苦打工賺來的錢都飛了!付出慘痛代價後,她「才知道」不能網路霸凌。她平常在臉書亂罵人,習以為常,遇事才知事態可大可小,完全看對方要不要提告。
在受害者的輔導上,了解錯不在自己而在加害者身上,並擁有向對方提告的權利,產生賦權(Empowerment)的心理效果,不再感到無力,有利於療癒。
網路霸凌者需要擔負的刑事責任包括:
- 恐嚇罪(刑法第305條):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致生危害於安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 公然侮辱罪(刑法第309條):未指明具體事實,內容足以貶損他人社會評價之輕蔑行為,不特定人或多數人直接得以共見共聞,不以被害人在場見聞為必要,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以強暴公然侮辱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誹謗罪(刑法第310條):意圖散布於眾,而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 加重誹謗罪(刑法第310條):散布文字、圖畫犯前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
網路霸凌幾乎都屬於加重誹謗罪,為什麼?因為「有圖、有文、有真相」,而且,賴都賴不掉!
若只是「影射」沒有指名道姓,是否有法律責任呢?當然有!
如果網路霸凌者以為法律責任只有以上,那就錯了。
因為還會面對民事責任,包括一般侵權之損害賠償,以及侵害人格權之損害賠償,範圍包括:身體、健康、名譽、自由、信用、隱私、貞操、人格法益等。
別輕忽網路霸凌民事求償
台中有一名女子在部落格寫某家牛肉麵味道太鹹,而且有蟑螂。剛好老顧客看到,轉知老闆,憤而向法院提告妨害名譽,遭判拘役三十天,賠償店家二十萬元!
法官認為該女評論已超越合理範圍,不能只消費一次就認為所有餐點都味道太鹹、散播「這家牛肉麵店很難吃」的言論,而且衛生局稽查並未發現有蟑螂。老闆因該文章放上部落格一年多,店家依一日損失一千元計算,索賠達五十萬元!但因該女當庭道歉,法官認具有悔意,判決賠償二十萬元。
網友於是評論:「以後看到蟑螂要抓起來跟店家合照留證據,以免沒圖沒真相。」
還沒完呢!網路霸凌法律責任還包括:行政罰。
若網路霸凌者本身未成年,依少年事件處理法:
七至十二歲未滿之兒童必須接受「保護處分」,十二至十八歲未滿之少年視案件性質,依規定課予刑罰、或「保護處分」。因依行政罰法第9條規定,未滿十四歲人之行為,不予處罰。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人之行為,得減輕處罰。但他們需要接受前一節提到的加害者心理輔導。
若網路霸凌的對象是兒童,霸凌者會因身心虐待兒童,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97條第1 項,遭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公告其姓名。
網路霸凌加害者的父母親,也因為法定代理人而具有法律責任,負民事侵權行為之連帶賠償責任,少年法院得裁定命其接受八小時以上五十小時以下之親職教育輔導,拒不接受或時數不足,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
教育人員也有法律責任,特別是「通報義務」:知悉者應於二十四小時內通報。未通報罰則,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且成績考核辦法規定,違反法令情節重大,得記大過處分。
有一位網友說:「自己的臉書是封閉性社團,不開放其他網友觀看,所以亂罵另一個不在裡面的網友,並不算網路霸凌啊!」
這位網友醒醒吧!法官會告訴他:「這是錯的,只要是在網路上,有第三人(網友)以上見證,即使受害者當下並未看到,網路霸凌行為在法律上已經成立。」
建立反網路霸凌文化:家庭與學校層面
前述加拿大麥基爾大學艾爾加的研究也發現:青少年遭受網路霸凌的精神症狀,和家人共進晚餐的頻率竟然有關!每週四天與家人共進晚餐的青少年若遭到網路霸凌,出現精神症狀機會為四倍,但每週完全沒有與家人共進晚餐的青少年將增至 7 倍。
青少年與家人共進晚餐,能有家人互動、溝通,對青少年精神健康有益,也保護他們免於網路霸凌的身心危害。
確實,要預防故事中網路霸凌加害與被害的憾事,就從親子互動開始,父母親要留意:
- 時常關心孩子網路交友狀況
- 利用新聞事件機會,與孩子討論網路霸凌的因應方式
- 若孩子出現任何身心症狀,主動詢問是否牽涉網路霸凌
- 若發現孩子在網路上霸凌他人,立即制止並且教育
若孩子疑似遭到網路霸凌,父母需要:
- 主動通報學校相關人員、並參與後續流程
- 和網路霸凌加害者的家長討論後續處置
- 要求網站管理者(如臉書、IG、LINE 等)移除網路霸凌相關的內容
- 若孩子有人身安危顧慮或犯罪嫌疑,應前往報警
學校角色在預防網路霸凌上很重要,需要做到:
- 班級老師們展現情緒支持、溫暖與關愛、關注學習、增強學生們的自信心
- 校方透過宣傳、演講、競賽,積極提升學生反網路霸凌的知能,讓學生及早辨認出網路霸凌,並宣導這是不能開玩笑、也無法接受的行為,會受到校規與法律的嚴格處分
- 行政人員必須檢視校規,是否姑息了網路霸凌者
- 國際學校反網路霸凌訓練計畫,包括:美國數位公司創辦的媒體英雄(The Media Heroes)、由美國國會資助的網路安全計畫(i-SAFE), 澳洲國家網路安全計畫(Cybersmart),美國國家兒童失蹤與受虐兒童援助中心的 NetSmartz 等,都發現邀請家長參與學校反網路霸凌訓練計畫,能夠讓加害者與受害者都減少。
- 營造尋求專業協助的文化:鼓勵學生勇敢告知家長、老師、輔導老師、學務主任、校長、心理師、醫師。其實,不只是身心科醫師,小兒科醫師與任何其他科別醫師都能夠協助。
建立反網路霸凌文化:社會層面
離開了學校,進到職場與社會交友圈中,應該如何建立反霸凌文化呢?
分享我在社群軟體中的真實事件:一名網友平素就目中無人、出言不遜,一晚似乎喝了烈酒,對著相處不睦的另一名網友大罵五字經問候,一開始沒人敢講話,過了一小時,一位熱心的前輩發聲制止,並要求霸凌者道歉,其他網友也跟著貼文附和,過了一小時,網友公開道歉,迅速結束了這場網路霸凌。
看起來,只要有人仗義執言,網路霸凌處理起來應該不至於太棘手吧?
並不是的,這次事件可以迅速落幕,是因為已有前車之鑑。
原來,該網友以前也曾經犯過一樣的錯誤,延燒三日,造成「慘重傷亡」,甚至許多網友看不下去,選擇自行退群,後來社群管理員決定讓該網友「退群」。經過一個禮拜,他希望加回來群組,而且明顯學乖了,一次比一次收斂,道歉一次比一次快。
旁觀者勇於出聲制止,讓霸凌者退出群組,或是沒辦法時,其他網友自行退群,眾志成城反霸凌!
另一個案例是,多年來有位網友習慣使用侮辱性字眼回應,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一開始先是一名女網友發難,指出這樣的陳述造成其他人不舒服,要求立即停止並撤回言論,其他人也附和,霸凌者於是收斂了一個月。後來故態重現,數十位女網友發起「集體退群」,因而阻止了霸凌者的負面言語。所以千萬不要小覷團結的力量!營造反網路霸凌文化的社會策略如下:
- 培養網路禮儀:網路空間就是真實社會,人際應有相互尊重、說話禮儀,以及法律所保障之安全界線。
- 「沒有無辜的旁觀者」:當網路霸凌事件在群組裡發生,若網友只是袖手旁觀,其實是「助紂為虐」,反之,適時出聲制止,甚至其他網友也一起發聲,就形成莫大的反網路霸凌力量,形塑「旁觀者正義」的網路文化。
- 善用網站申訴機制:主動通報網站管理者(包括:網路公司、版主),不是「抓耙子」,而是保護自己的法律權益,也保護其他「未來受害者」的義舉!
- 新聞媒體宣導反霸凌行動:美國女子韋拉斯奎斯(Lizzie Velasquez),患有全身脂肪失養症的罕見疾病,身高157公分的她,體重不到27公斤,右眼全盲,左眼視力受損。網友把她拍成「世界上最醜的女人」影片,吸引超過四百萬人次點閱,網友們還評論:「妳是不應該出生的怪物,父母應早把妳墮胎!」「拜託妳來為世界做一件好事吧!拿槍自盡吧妳!」當年她才十七歲,嚇到不知該如何反應,以為人生就此結束。但她從沒放棄希望,實現大學畢業、成為激勵講師、出書等目標。她還挺身而出,為許多受到網路霸凌的人伸出援手,一再告訴大家:「只有你,可以定義你自己!」
- 制定反霸凌法律:網路暴力視同真實暴力零容忍,須擔負法律責任。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APP世代在想什麼:破解網路遊戲成癮、預防數位身心症狀》,心靈工坊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張立人
結合情境極短篇、學術研究與治療對策的
網路成癮專業指南
2018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網路遊戲成癮列為正式精神疾病,稱為「遊戲障礙症」(gaming disorder),促使人們開始更加正視網路遊戲對生活的影響,但其實不單是網路遊戲,當臉書、IG、LINE、YouTube等各種APP充斥著我們每一天的社交、學習與工作,各種身心失序現象也越來越普遍。
究竟什麼程度算是網路成癮?又該如何預防與治療?
本書作者張立人醫師,是國內研究網路成癮的第一把交椅。透過十二則心理情境故事,張醫師彷彿帶領大家上了一門網路心理學,含括3C產品對幼兒大腦的影響、臉書憂鬱、網路遊戲成癮,以及網路霸凌、網路性成癮、拒學繭居、自殺等重度問題,說明其心理成因、重要研究,輔以作者過來人真實經驗,提供父母師長與輔導專業人員具體可循的教養方針和治療對策。
此外,張醫師專精整合醫學,提出獨創的「三力自癒法」,結合營養學、功能醫學與正念力(Mindfulness),幫助人手一機的現代人回歸健康生活型態、有效預防數位身心症狀。
本書特色
- 第一本全面破解網路成癮的專書,適合家長、老師、助人工作者
- 從3C對幼兒大腦認知功能的傷害到網路性成癮,含括各年齡層上癮症狀及改善建議
- 動機式晤談、正念認知療法,協助專業人員積極對談、有效改善
- 3R教養指南、六步驟正向溝通法,輕鬆讓孩子放下手機
- 連醫生也曾網路成癮!作者成功擺脫網癮,現身說法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