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美國記者在烏克蘭拍攝平民逃難過程,通過檢查哨之後遭俄軍槍殺

(中央社)烏克蘭內政部表示,美國民逃美國獲獎電影人兼記者芮諾(Brent Renaud)在烏國首都基輔(Kyiv)市郊工作期間,記者軍槍遭到俄軍槍殺。烏克倖存的蘭拍同行記者指出,事發當時,攝平殺他們正準備前往拍攝平民逃難的難過畫面。

英國《衛報》(The程通查哨 Guardian)引述當地警方和消息人士說法報導,芮諾在伊爾平(Irpin)工作期間,過檢遭到俄軍攻擊,後遭俄頸部中彈身亡。美國民逃

俄烏戰爭以來首位身亡的記者軍槍外國記者,保護記者委員會譴責暴行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烏克烏克蘭基輔州警長內比托夫(Andriy Nebitov)13日在臉書貼文表示,蘭拍俄軍毫無顧忌地殺害了總是攝平殺試著揭露俄軍在烏克蘭殘暴行為的國際媒體記者。

內比托夫表示,難過新聞工作總是伴隨風險,但芮諾藉由他的死讓世界明白,這些入侵者有多麽殘忍與無情。

芮諾是目前已知在烏克蘭境內首位被殺死的外國記者,這個月稍早烏克蘭籍的電視攝影師薩昆(Yevhenii Sakun)則因俄軍轟炸基輔境內的電視塔而身亡。

倡議新聞自由的團體譴責俄軍槍殺芮諾的暴行違反了國際法。

保護記者委員會 (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烏克蘭境內的俄軍必須立即停止所有針對平民以及記者的暴力行為,不管是誰射殺了芮諾都必須被咎責。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則報導,50歲的芮諾過去曾替多家美國新聞機構與媒體工作,包括《HBO》、《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和《紐約時報》。

芮諾經常與他的兄弟克萊格(Craig Renaud)搭檔,在伊拉克、阿富汗等世界各地的衝突熱點拍攝影片。芮諾還曾因一部美國芝加哥(Chicago)學校的紀錄片,榮獲被視為廣播電視媒體界普立茲新聞獎的皮博迪(Peabody)獎。

先前外媒稱芮諾遇難時身上帶有《紐約時報》的識別證,因此認為他是《紐時》記者,但《紐時》隨即澄清,芮諾喪生時並不是為該報工作。

美國國安顧問:普亭及其軍隊暴行的又一例證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告訴美國《CNN》:「如果真的有美國記者被殺,將是一起令人震驚的可怕事件,也是(俄羅斯總統)普亭及其軍隊暴行的又一例證。」

蘇利文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努力對他施加嚴厲制裁,並盡量透過各種形式的軍援幫助烏克蘭人,以反擊俄軍的猛烈攻擊。」

針對這起事件,《紐時》主管溝通事務的副總裁洛迪斯.哈(Danielle Rhoades Ha)表示:「聽到芮諾的死訊,我們深感悲痛,他是一個才華洋溢的電影人。」

烏國內政部長顧問吉拉成柯(Anton Gerashchenko)透過聲明指出,芮諾「為揭露侵略者陰險、冷血而無情的行動,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

與芮諾搭檔的受傷記者阿瑞唐多(Juan Arredondo),曾與芮諾一起在哈佛大學尼曼基金會(Nieman Foundation)擔任研究員。

據基輔奧馬迪特醫院(Okhmatdyt Hospital)在Instagram上發布的一段影片,阿瑞唐多在病床上描述槍擊現場的狀況。

阿瑞唐多指出,事發當時,他與芮諾乘車準備前往目的地,準備拍攝平民逃難的過程,兩人通過1個檢查哨之後,在車上遭到俄軍殘忍槍擊。

《紐約時報》報導,芮諾在哈佛大學尼曼基金會擔任研究員的時間為2018到2019年。該基金會的管理人李平斯基(Ann Marie Lipinski)13日在推特上悼念芮諾身亡,表示「芮諾相當有天份且仁慈,他的作品充滿人性」。

根據芮諾和其兄弟克萊格的網站,過去數十年間,他們報導了發生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戰爭、發生在海地的地震、墨西哥的毒品戰爭,以及中美洲年輕難民等議題。

延伸閱讀:

  • 女兒問「為什麼有那麼多俄羅斯人來」,烏克蘭女記者眼中自由的代價是什麼?
  • 烏克蘭21歲數學家擔任志工助居民、動物逃離,卻遭俄軍轟炸身亡
  • 俄軍轟炸兒童醫院釀3死,車諾比核電廠舊址斷電恐影響核能安全
  • 【國際大風吹】記者、明星、運動員、企業接連表態,普亭面臨俄國國內巨大反戰聲浪

新聞來源:

  • 為拍攝烏克蘭平民逃難畫面 美國記者遭俄軍槍殺(中央社)
  • Brent Renaud, an American journalist, is killed in Ukraine.(The New York Times)
  • Tributes paid to US journalist shot dead by Russians in Ukraine(CNN)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