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認識、低地德文一直關注各地人權議題的還語年輕德國女議員蓋延琛(Gyde Jensen),最近在國會上以低地德文演講,低地德文倡導關注地方語言及小眾語言。還語
這天的低地德文討論議題,正是還語如何保育各種地方語言及小眾語言。前者就是低地德文指標準德文外各地方語言,例如低地德文、還語菲斯蘭語(Frisian)、低地德文巴伐利亞語;而後者則指德國國內少數民族所講之語言,還語雖然它在國外未必是低地德文小眾語,比如北德丹麥社區所講的還語丹麥語。
傳統以來,低地德文德國人多將這些地方語言稱為方言,還語德文稱「Dialekt」或「Mundart」。低地德文前者即英文「dialect」,後者解作說話的方法,後引申解作方言。德國人聽到這兩字,都會聯想起地區傳統音樂和戲劇,正如台灣歌仔戲和布袋戲一般,卻甚少想到保育的價值,更遑論要用這些方言教育下一代。然而是次國會辯論,以「地區語言」(Regionalsprache)來稱呼,把方言地位提升,亦告知德國人這些語言不是方言,價值與標準德文相等。
外國人來德,多不會主動學習這些地區語言,因為學習標準語已十分費時費力,閒有餘力都去做些其他事。我不認識會說地區語言的港人。然而港式德文,他日或許也可像港式或新加坡式英文一樣,成為被研究的地區變體(regional varieties)。大部分港人的德文都是有亞洲特色的標準德文,正如英文名師蕭叔叔說其英文是「an international accent with British influence」,港人英文亦有Asian influence。
在德國聽到流利港式德文的機會卻很少。因為德文不佳的港人通常都說英文,說不了流利德文;而德文流利者,多在德國長大,口音亦不港式。有次聽到位居德約三年的港人用一口很港式的流利德文與德國人傾談,我馬上豎起耳朵細聽。心裡非常欣賞他,因為他必花了很大努力學習德文,才能說得這樣流暢。
學習德國的地方語言,都需要恆心和耐性。然而掌握了標準德文,一切都不會是難事。用地方語言與當地老年人談話,對方都會把你當成摯友。對語言文化有興趣者,都應該一學居住地的地方語言。標準語就像月餅的表皮,地方語卻如裡面的蓮蓉,精練而芳香。網友「西班牙師奶」,在學會西文後,不妨再學加泰文、西葡邊境所用的加列西亞文,還有終極「大佬」、與歐洲所有語言都無關的巴斯克文,當地人必對你肅然起敬。
說回這次辯論,德國人亦有所討論。有人反對將低地語列入學校課程,理由是太多變體,不同地區有不同用語,會使學生混亂。這並不合理,因為所有語言都有地區變體。按這道理,英文也有英美澳加不同變體,那學校是否也不該教授英文,並取消英文科?要將語言列入課程,必先將其系統化和規範化,有詞典和文法書作標準。現在北德有不少學者正在研究此事,亦有專門協會保育此語言,正在朝這方向邁進,使更多學生能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