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展覽】《臨場音樂:本能行為》:跨領域實驗與音像表演,如何探索醫療與健康的多元面向?

文:王幸慈

在2023年初春,展覽一年一度的臨場療與荷蘭海牙Rewire音樂節在4月7日至9日舉辦了盛大的國際饗宴,匯集各種音樂和跨領域的音樂域實驗與音像元面藝術展演,諸多表演場地散落在海牙市中心的本能表演不同角落,整座城市在此週末成為音樂和聲音藝術愛好者的行為集散地。

而Rewire音樂節中的跨領當代藝術展覽,則是何探由音樂季和當地的iii荷蘭海牙藝術家機構(Instrument Inventors Initiative, Den Haag)合作,推出結合展演、索醫裝置、健康錄像作品的展覽「臨場音樂:本能行為」(Proximity Music: Visceral Acts)聯展,展場包含Amare音樂廳、臨場療與 新教堂、音樂域實驗與音像元面Spui劇院和Trixie空間。本能表演

iii荷蘭海牙藝術家機構,行為為一群旅居荷蘭的跨領國際藝術家所組成的平台與組織,重視結合感官、科學、藝術的沉浸式體驗,並提供藝術家駐村與舉辦各式展演活動。

在發掘各種聲音、音樂、視覺藝術和戲劇創作的同時,特別關注作品如何以最直覺的方式喚起人類的感官經驗。而今年「臨場音樂:本能行為」的展題,由藝術家/策展人Matteo Marangoni策畫,邀請共13組來自各國的藝術家參展演出。

此展探討面臨健康危機之時,我們如何看待自身對醫療知識、器材與儀式的感知?在不同的文化語境裡,當參展藝術家以玩味的角度重新詮釋醫療、健康與身體記憶,我們身為有血有肉的高智慧體,能否從中在傳統儀式和現代醫學實踐上取得平衡,甚或建立新的認知系統?

為了讓觀眾親身經驗沉浸式的表演,展覽作品的呈現以藝術家的現場表演為主軸,在這三天限定的場次裡,邀請觀眾進入藝術家營造出來的時空。

作品以近乎本能的聲音與肢體動作,取代繁重的文字解說,觀眾得以在理創作理念的當下,同時疊加屬於個人的感受與領悟,進而帶出多重視角與非線性敘事的觀點。

本文觀察藝術家如何回應策展主題,將以筆者現場體驗跨領域實驗與音像表演為基底,探索醫療與健康的多元面向。

以肉身溫度融解醫療器材的冰冷

當我們踏入醫療診間或手術室,看見充滿數據的儀器螢幕,伴隨著不確定是否代表警示的嗶嗶聲響,我們的第一印象為何?有些人視現代醫學與醫療行為為科技的進步,有些人則對冰冷的儀器帶來的未知(諸如意料之外的病變或不確定病情是否好轉)而感到恐懼。

醫療行為的介入,可能改變我們對自己身體的認識,如何判定健康與否,不再基於己身主觀的觀感,乃是由各種測量而來的數值決定。更甚者,這些泯除個體差異的數字,成為我們生活準則的主宰。

我們如何飲食、如何保持「健康的身心靈」,與傳統文化中講究記憶與靈性連結的醫病關係愈發遙遠,轉向講究效率但相較冷漠的醫學理論與器械。治療,成為讓人痛苦又害怕的過程。而身體的痊癒,不必然代表心靈也隨之茁壯。

在以色列藝術家Amos Peled的作品〈Phantom Limb〉中,藝術家使用檢查器官或胎兒時常見的超音波儀器,在身體四處抹上水基凝膠,將手持探頭化為攝影鏡頭,皮膚、皮下組織、跳動的心臟等身體各個部位,皆一一展現在儀器螢幕上。

當探頭遊走在身體表層時,藝術家撥放事前混音錄製的多段聲音,例如皮膚與海水潮聲的結合,給予觀眾恍若看海的錯覺。透過尖銳的聲音與不斷震動的光影,儀器不再只是客觀地呈現畫面,而是展露出藝術家激昂或痛苦的情緒。觀眾正在觀看等同藝術家個人肖像或寫照的螢幕,卻又彷彿一同與藝術家跳脫視覺與認知限制,想像何為內在、何為表象。

有別於Amos Peled將儀器個人化的表現方式,荷蘭藝術家Karel van Laere則是選擇在作品 〈Reach〉中,將外科手術搬上舞台,在操演手術工具的過程中展現藝術家個人的趣味。

藝術家與助手站立在展場中央的小舞台前,每人保持靜默,互動全靠默契,手持腹腔鏡器械夾取不同顏色的電線,模擬醫生緩慢且專注地進行一場手術。當電線相互碰觸時,即觸發不同的聲音,它可能是一段獨白,也可能是嘈雜的音效。

電線有如佈滿人體的血管或是神經,細緻脆弱,卻擔任傳輸的重要角色。而表演中段,藝術家吐出嘴中的口香糖,看似肉紅色的肉塊進入「舞台」,被工具不斷刺探、拉扯,更是留給觀眾更多想像的空間。

有趣的是,藝術家在展場中央架設攝影機,並用黑布遮蓋舞台的前方,多數觀眾必須透過四周的大型電視螢幕直播畫面,才能「看見」藝術家的表演。觀眾可以思索這場手術的即時性與真實性,亦可想像當自己需接受手術時,希望用何種心態看待治療的過程。

聽診器,可以是被動地接收生物體內心跳或呼吸聲的器具,也可被視為主動聆聽他人/他物聲音的媒介。比利時藝術家Aernoudt Jacobs的作品〈Glass Vibration Gaze〉將聽診器安置在大型的落地窗玻璃上,當觀眾目視玻璃外的大街與建築,戴起聽診器,即發現窗玻璃成為傳遞聲音的載體。

城市的細微聲音被放大聆聽,而外界聲音產生的玻璃振動,同時觸發音頻振動器電子生成音樂與聲響,觀眾在一個空間裡接受內與外兩種聲音。

內與外,可以是自我與他人之間的分野;但在此作品中兩者相互的影響與生成,卻又模糊了其中的界線。而當我們意識到界線有多重詮釋的可能性時,每個人對於內與外的定義與感知,是否又存在著個體性的差異?而我們所謂的聆聽,是全然接受的「聽」,還是挾帶個人偏好、選擇性接收的「聽」?

圖1-Amos_PeledPhoto Credit: iii/Pieter Kers提供
Amos Peled〈Phantom Limb〉展演一景
圖2-Karel_Van_LaerePhoto Credit: iii/Pieter Kers提供
Karel van Laere〈Reach〉展演一景
圖3-Aernoudt_JacobsPhoto Credit: iii/Pieter Kers提供
Aernoudt Jacobs的互動裝置作品〈Glass Vibration Gaze〉

聲音做為療癒和想像的媒介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