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蘭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
佛洛伊德的們與面對恐懼
要把宗教描述得讓所有人都滿意是不可能達成的任務。我曾經到美國宗教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參加一場論壇,動物的距的戰大衛當時有人提議我們先從定義宗教開始。離聖不論這項提議有多麼合理,經故卻立刻遭到另一名與會者否決。事比那名與會者提醒所有人,喻科亞樣他們曾經有一次試圖這麼做,學與結果導致半數的宗教爭像聽眾怒氣沖沖地走出門外。而且這種現象竟然還是歌利發生在以宗教為名的學院裡!
因此,們與面對且讓我們單純把宗教定義為「共同崇敬超自然、動物的距的戰大衛神聖或靈性力量,離聖以及和那些力量有關的經故符號、儀式與敬拜活動」。事比這項定義並未區別靈修與宗教,喻科亞樣但藉由強調「共同」崇敬而排除了個人的信仰,只關注群體現象。在此一定義下,宗教是人類的一種普世現象。
唯一有人提過的例外是皮拉罕人(Pirahã)。不過,聲稱這個巴西森林民族缺乏宗教的說法(他們被稱為「無神部族」),在對於原始資料的考據與檢驗後,已經不被採用。與皮拉罕人一起生活過的美國前傳教士丹尼爾.艾弗列特(Daniel Everett),說明了這些人如何對神靈說話以及為神靈跳舞。他們戴上由種子、牙齒、羽毛與啤酒罐拉環串成的項鍊,「其裝飾性只是次要功能,主要目的在於阻擋他們幾乎每天都會看到的邪靈。」
他們不只會看到神靈,還會受到神靈附身,以又高又尖的嗓音說話。不過,皮拉罕人非常害怕邪靈,而且拒絕提起邪靈的名字。即便在剛受邪靈附身之後,他們還是會否認邪靈的出現(「我不知道,我沒看到」)。他們的恐懼導致西方人幾乎不可能得知皮拉罕人究竟信仰什麼,但他們無疑信仰著某種東西,只是和我們習慣的不一樣而已。
宗教如果這麼普及,那麼下一個問題就是宗教為什麼會演化出來,生物學家總是思考著生存價值。宗教能夠帶來什麼樣的優勢?這個問題已經經歷無數次探究,方法是比較早期基督徒與他們周遭的羅馬人。當時羅馬帝國遭到兩場瘟疫襲擊,兩次都導致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結果基督徒的狀況比羅馬人好得多。基督徒為病得無力照顧自己的人供應食物和飲水,奉基督之名關照他們的需求;但羅馬人則是逃離他們心愛的人,為了避免受到感染而在親友還沒死亡之前就拋下他們。即使基督徒冒了受到傳染的風險,一項對墳墓碑文進行的研究卻發現他們的平均壽命還比較長。
可是,這樣的比較論述恰當嗎?第一個瑕疵是羅馬人本身也有深厚的宗教信仰,總是熱切安撫以及討好他們的神明,例如戰神瑪爾斯與愛神維納斯。因此,我們其實不是在比較擁有宗教信仰與沒有宗教信仰的族群。第二個瑕疵則是早期基督徒並非一般百姓:他們是遭到迫害的少數族群,因此是個緊密團結的社群,對抗共同的敵人。這點必定為他們賦予了共同的目標,而可能產生有益健康的效果。
不幸的是,試圖確切指出宗教的成功之處何在,就像是詢問語言有什麼好處一樣。我相信語言有其效益,但由於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有語言,我們純粹就是欠缺可供比較的材料。我們在宗教上也面臨了同樣的狀況,唯一確知的是禁止或者壓抑宗教的做法總是不免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這種情形可見於蘇聯的史達林、共產中國的毛澤東,以及柬埔寨紅色高棉政權的波布(Pol Pot)。這些統治者都刑求、殺害以及餓死了自己國家數以百萬計的人民。紅色高棉禁止所有的宗教,並且對遭到壓迫的大眾提出這句令人背脊發涼的口號:「保有你們無益,毀了你們也無傷。」這些意識形態並未造就出特別健康的社會,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更是大難一場。另一方面,這些意識形態的反宗教態度卻也只是大環境的一部分。
這三個國家都推翻了既有的秩序,所以可能不得不削減既有宗教的力量。因此,我不必然把它們的暴行怪罪於無神論本身。同樣地,標舉上帝之名而殺人,例如十字軍或西班牙征服者的做法,也經常只是政治或殖民野心的藉口而已。哥倫布對黃金的渴求不亞於他對上帝的愛。因此,單純把宗教指為肇因,也是一種有問題的說法。歸結到底,人類就是有辦法犯下難以置信的殘忍行為,不論是憑上帝之名還是藉否認祂的存在而為之。
也許這個問題可以在比較小的尺度上回答,例如一項針對十九世紀期間美國不同社群的壽命所進行的研究。以世俗意識形態——例如集體主義——為基礎的社群,解體的速度遠比基於宗教原則的社群更快。在社群持續存在的每一年當中,宗教社群存續下去的可能性是世俗社群的四倍。擁有共同的宗教信仰能大幅提高信任度,我們知道協調性活動具有龐大的情感連結效果,例如一同祈禱以及從事相同的儀式。
這種現象與團隊活動能夠改善關係的靈長類原則有關,包括猴子比較喜歡會模仿牠們的人類實驗者,乃至大學划船隊員進行團體訓練時會比個人訓練獲得更強的生理抗禦力(例如疼痛閾值較高)。集體行動可能會刺激腦內啡分泌,其他情感連結機制也被認為具有同樣的效果,例如共同歡笑。這些同步活動的正面效果有助於解釋宗教的凝聚力以及促進社會穩定的效果。
涂爾幹把歸屬於某個宗教而帶來的效益稱為該宗教的「世俗效用」。他認為像宗教這麼普遍而且無所不在的東西必定具有某種目的——不是指更高的目的,而是社會目的。分析了早期基督徒史料的生物學家大衛.史龍.威爾森(David Sloan Wilson)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宗教是一種適應作用,可讓人類群體和諧運作:「宗教的存在主要是讓人能夠共同達成他們無法單獨達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