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專訪】慢工出版社總編輯黃珮珊:漫畫其實不是畫畫的藝術,而是說故事的藝術

文:CCC編輯部/侯名晏

2017年起,專訪由慢工出版社總編黃珮珊企畫的慢工亞洲紀實刊物《熱帶季風》,猶如熱帶季風下的出版一場雷陣雨,挾精緻的社總珊漫實不術而說故事裝幀、獨特的編輯題材、新穎的黃珮畫其畫畫分鏡倏然降臨台灣漫畫圈。

隔年9月,藝術第二期在募資達標後出刊,專訪深度東南亞相關內容更拓寬讀者視野。慢工從過去黃珮珊單本製作的出版實績斐然直到現在,台灣讀者對紀實漫畫的社總珊漫實不術而說故事關心也更見濃厚了。

「紀實漫畫就是編輯以漫畫的形式紀錄真實的內容。」慢工文化出版社官網上,黃珮畫其畫畫社長黃珮珊為紀實漫畫簡明扼要地下了定義。藝術

黃珮珊出生於1983年,專訪身形不高,氣勢卻強,總身著低彩度服飾,趿著舒適拖鞋飄然來去。北藝大劇場設計系畢業,再到法國攻讀藝術創作,卻在台北與巴黎感受到現代化都市的扁平與無趣。直到前往中緬邊境、見識過東南亞的多元文化,才被現實的多面性她驚豔。

31a6a1a5-547e-42ad-a40e-178f6beb18fcPhoto Credit: 慢工出版社提供
慢工出版社總編輯黃珮珊

起初她試圖拍攝紀錄片,但紀錄片的成本高、耗時久,後來想起過去在歐洲接觸過的紀錄式漫畫,決定創立慢工出版社,尋找在地漫畫家,透過漫畫讓更多人看見亞洲的真實當下。

2013年慢工出版社創立後,以一年一本的緩速出版《工廠》、《青空下的學堂》、《前線Z. A.》、《哈囉哈囉馬尼拉》四本紀實漫畫。

b9adcb2b-0248-41e3-a8ba-835e0cdd8205Photo Credit: ©慢工出版社

慎重取材、首刷採精緻手工絹印與裝幀,使這幾本作品初期印量少卻頗富收藏價值,獲得良好口碑。然而作者與讀者培養速度極慢,加上近年來資訊爆炸,訊息傳遞越見困難,2017年起,黃珮珊決定背水一戰。

她向群眾募資創立漫畫刊物《熱帶季風》,以短篇方式,一次培養出一群紀實漫畫的作者與讀者。第一期選擇展現紀實漫畫的廣度,囊括視障者、生態、核災、民俗等多元議題;第二期則將重心放在東南亞,引入泰國作家帕達雲、遠洋漁工、紅色高棉倖存者等題材,要讓大家深入探看熱帶季風區的文化與議題。

bcce26d8-1e11-45c8-8ed1-9609823b99c6Photo Credit: ©慢工出版社

做比較少人做的事

談起為何書寫亞洲,留法背景的黃珮珊特別有感觸。長久以來其實不乏書寫亞洲的漫畫作品,但多是西方人帶有偏見的旅遊式書寫,當作者自詡文明,以觀光客角度敘述旅途所見荒謬,其實對當地文化少了一分尊重。

「如果他們只能看到這樣的東西,翻譯成我們的語言後,導致我們也用同樣眼光去看待當地文化,實在很可惜。」黃珮珊深知貼近深入才能體現在地價值,因此希望能由亞洲人書寫亞洲,由在地畫家描繪親身生活經驗。

由亞洲人自己書寫的亞洲作品倒也不少,不過比起相對強勢的東亞漫畫,東南亞書寫在國際上卻很少被看見。因此,雖說是亞洲紀實,黃珮珊卻鍾情東南亞,「我喜歡做比較少人做的事情,如果那個東西是從來沒有被講過的,我就想趕快來講。」

紀實的力量不一樣

想表現的題材很多,然而有時無法尋到當地畫家,為避免落入誤解對方文化的窠臼,此時往往需要中間人或專家監修,確保故事被真實呈現。如《熱帶季風》第二期講述泰國小說家帕達.雲成長歷程的〈括弧裡的或然率〉、展現台灣導演柯金源守護環境理念的〈柯金源的環境備忘錄〉,便由黃珮珊與畫家多次聯繫拜訪描繪對象,確保劇情貼合現實。

76e6fb21-17ff-43f2-bab1-0ae79bd337fcPhoto Credit: ©慢工出版社
畫家陳沛珛為繪製〈括弧裡的或然率〉採訪泰國作家帕達.雲(Prabda Yoon)。

而牽動柬埔寨歷史文化與情感的〈倖存者〉,更由生於柬埔寨的編舞家張曉雄講述自己與家人的親身經歷,再由台灣畫家阿多描繪出紅色高棉屠殺下的倖存者故事。

646acda0-d7d0-4a96-8477-4abab1232357Photo Credit: ©Adoor Yeh/慢工出版社
阿多繪製的〈倖存者〉,描述編舞家張曉雄的妹妹,經歷紅色高棉大屠殺後的心理創傷。

不僅如此,黃珮珊還另外找了歷史系及哲學系畢業的朋友,來確認劇情中提及的史實與哲學理念是否有誤。「無論要畫他人或自己的文化,都要先有深厚的理解,否則很危險。」黃珮珊思慮深長地說。

她認為作者需要親身經歷,或認識關係人,故事才能製作進行,但也有例外。當要講述整個族群時,黃珮珊會建議畫家抽取共同經驗,以「虛構」手法構思。如慢工第一部作品《工廠》,主角企鵝媽媽不僅代表作者楊鈺琦母親個人經驗,也將加工出口時代台灣不同工人的際遇,結合在同一人物身上。

afe1aeb0-210a-4556-b937-c9507a2eae24Photo Credit: ©楊鈺琦/慢工出版社
《工廠》

《熱帶季風》第二期中,漫畫家61Chi繪製的〈大海〉,原型是震驚台灣社會的特宏興案,黃珮珊當時讀完TIWA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對遠洋漁工的報導後,非常震撼,在新聞中殘酷嗜血的漁工,在原鄉也只是普通漁村小孩,為家人不得已前往異鄉工作;結構性的層層剝削,及彷若海上孤島的遠洋漁船,才是讓船長與漁工們雙雙崩潰的主因。

雖然在劇情構思期間無法親自採訪到遠洋漁工與家屬,卻也在TIWA及紀錄片導演協助下,從大量資料中抽絲剝繭,脫離單一案件的情緒,宏觀地觀察議題,更將結構性問題轉化為有血有肉的故事。

許多讀者對該作品印象深刻,黃珮珊認為這就是故事的力量,「為什麼要用故事去紀實?因為我們要先有人性,才能去理解制度性的問題。」

紀實漫畫就像漫畫版的紀錄片,為確保真實,需要深入的前置作業,耗費大量時間。即使如此,黃珮珊也從沒想過放棄用紀實說故事。「我知道有很多很棒的虛構作品也在描述我們的社會與現實,」她認為其實紀實與虛構間的差異非常小,然而同樣一個故事,當明知是虛構時,讀者可以較快擺脫其影響。「但當你指明這個故事在世界真實發生,就會與讀者的生活有所連結,那種力量很不一樣。」

cf5d2f7b-75cd-4d1f-a279-714612e703d6Photo Credit: ©61Chi/慢工出版社
61Chi繪製的〈大海〉,敘述外籍漁工在台灣遠洋漁船上發生的悲劇。

真實其實很抽象

曾是紀錄片工作者的黃珮珊,認為漫畫與紀錄片在表現手法上有所不同。大部分紀錄片需要蒐集不同時期的影片素材,並且長時間跟拍,有時不一定能得到需要的畫面;相較之下,漫畫的優勢在於能呈現具想像力的畫面與過去場景,同時維持統一風格。

漫畫自由度較高,能將聽到的故事化為抽象劇情,再進一步於腦海中轉換成具象畫面。不過她也特別強調:現在有許多紀錄片已經克服表現手法上的限制,採用動畫或當事人重演的方式來呈現,原本只有漫畫能做到的表現方式也漸漸出現在紀錄片中,雖然這樣的表現手法尚具爭議,她卻十分喜歡。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