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專訪】語言學家徐嘉慧:「過去」是比左邊還是右邊?開不了口的,讓「手勢」幫你說

作者:人文.島嶼(採訪撰文:許逸如|攝影:汪正翔|編輯:黃詩茹)

研究手勢(gesture)的專訪左邊專家──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徐嘉慧教授,在採訪一開始,學家徐嘉就笑著安撫我們,慧過還右「講話時手放輕鬆!去比反正迴避得了一時,邊開不口幫說迴避不了一世。手勢」

手勢是專訪左邊再自然不過的溝通方式,我們根本不需要刻意思考怎麼擺弄,學家徐嘉雙手就自然而然動了起來。慧過還右所以徐嘉慧說:「我們可以不點頭、去比不做表情,邊開不口幫說但好像真的手勢不能不做手勢,只是專訪左邊多少的問題。」無論是學家徐嘉宣傳電影的明星、感性催票的慧過還右政治人物,或是朋友家人間的閒聊,永遠停不下來的「手勢」,絕對是跨文化、跨語言的共通點之一。

「不清不楚」的手勢才有趣

手勢究竟是什麼?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常見的👌(OK)、👍(讚)、 ✌(勝利)。沒錯!這些都是透過變換手的形態來呈現特定且明確的意義,基本上說話的人不需要解釋,對方看一眼就能理解。這類大家最熟知且約定俗成的手勢,稱為「象徵型」(emblem)手勢。

但平常說話時,我們更常用的其實是沒有明確意義,看似隨意比劃的手勢。徐嘉慧對這些沒有固定形式的手勢特別有興趣,「就是不清不楚才有趣嘛!」徐嘉慧說:「這些不清不楚的手勢就是告訴我們,它如何『黏』著語言,不是語言說什麼,它就比什麼,而是兩者共同表達一個概念」。

日常溝通基本上是「多模態」(multimodality)的方式,除了口語,同時加入手勢、表情、身體姿勢等不同模態來傳達意思。很多人會以為手勢只是語言的「附屬品」,但根據徐嘉慧的研究,「手勢並不是附屬於語言,它和語言分屬不同系統,但它們會『共同表意』。」

因此,手勢也是表現認知重要的一環。徐嘉慧解釋,就像是分派任務一樣,當我們想要表達一個概念時,一部分的資訊會分派給語言,一部分的資訊會由手勢負責傳遞。

手勢──先發制「言」

語言和手勢到底要如何分別傳遞不同的資訊呢?

徐嘉慧用「政治大學中文口語語料庫」中一段男女學生聊天的影片解釋。影片中,女學生告訴男學生:有一群女生,「每天都會化妝」。當她提出「化妝」二字時,同時做了一個「摀臉」的動作。這個不到三秒鐘的動作,卻完整呈現了手勢的三個階段:

  1. 準備階段(preparation):以兩手蓋住全臉。
  2. 主要階段(stroke):向臉的兩側打開雙手。
  3. 收回階段(retraction):雙手回到原本的位置。

其中,又以「主要階段」最為關鍵,是每個手勢必然擁有的核心部分,承載主要的概念表達──「化妝」。

1Photo Credit: 徐嘉慧提供(政治大學中文口語語料庫檔案編號NCCU-TM020-CN-FM)
「化妝」語意三個階段的手勢分析。

說到這裡,徐嘉慧問:「如果手勢和語言想要表達一個概念,誰會先開始動作呢?」答案出乎意料之外,我們以為是「脫口而出」、「心直口快」,但其實是手勢會先發制「言」,手勢通常比語言更早驅動。早在女學生說出「化妝」二字的前一秒,她的手就已經開始準備摀臉。

手勢的有趣不僅如此,徐嘉慧說:「光看手勢,你根本不知她在表達什麼。但一加上語言,就完全明白了。」單純摀臉的動作,也可能是害羞或哭泣,但在這個例子中,因為與語言相互搭配,共同傳達了「化妝」的語意。更重要的是,手勢補充了語言沒有「明說」的內容。

女學生只說「每天都會化妝」,並沒有仔細描述化妝的動作與方式。但她用手摀住全臉的範圍,表現這些人並不只是化眉毛、眼線等局部,也不是輕描淡寫,而是全臉都有化妝,而且化得很仔細。

「換句話說,手勢更能表達你的mind(心智),可以即時表現你關注的焦點,還有你對這個概念的理解,也代表比較主觀的面向」。就像這個例子,沒有被女學生說出來的化妝「方式」,藉由她的手勢很自然地表現出來。

1繪圖:Chloe Liao
語言與手勢兩者協力,各司其職,共同表達一個概念。

左右「過去」和「未來」的手勢

語言與手勢的「黏」還不只如此。

語言會透過隱喻(metaphor),將抽象概念用具體事物來表達,舉例來說,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就是用「空間方位」表示「時間順序」,「隱喻型」(metaphorical gesture)手勢也有這樣的功能。

說到以空間表現時間的例子,徐嘉慧提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雖然在英語中不會用「左右」來表達時間,英語使用者卻會以左右的手勢表達時序,形成語言沒說左右,手勢卻比左右的情形,再次印證語言和手勢是不同的系統,但共同表意。

問題來了:究竟「過去」的手勢,應該在左邊還是右邊呢?

徐嘉慧說,這取決於說話者的文化與母語,以英語、法語為母語的人會傾向把「過去」的手勢比在身體的左側;使用希伯來語、阿拉伯語人,多會把過去比在右側,「至於中文很特別,是亦左亦右!」

徐嘉慧推測,這或許和不同語言的書寫系統有關係,英語的書寫及閱讀方式是由左至右;希伯來語、阿拉伯語則是由右至左,文化經驗影響了人們的認知與手勢的表達。至於中文,既可以由右到左,也可以由右到左,甚至可以直書和橫書,所以才會如此與眾不同。

1Photo Credit: 汪正翔
手勢的「產生」與「理解」都是徐嘉慧關注的焦點。

剛開始研究手勢時,徐嘉慧曾在電視上看到一位外國人說:「請他來」。明明講的是「來」,但他的手卻是由內向外比,像是「去」的手勢。徐嘉慧心想,難道是他比錯了嗎?後來仔細思考,她推測說話者的語言觀點是以「自己」為中心。但比手勢時,卻以對方為中心,換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觀點與視角,才會發生語言與手勢相反的狀況。

這個例子再度證明語言與手勢分屬不同系統,甚至可以同時表達不同的認知與視角。徐嘉慧也好奇,當認知想要表達概念時,是如何分派工作給語言和手勢呢?有沒有一個產生語言和手勢的認知模型呢?「到現在我還是不知道,還要再繼續整理,一定要看得夠多,才能看到系統性」。

從一小點,到更為全面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