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讀書這麼多年,讀書多年的懂得讀大腦我們真的這麼懂得讀書嗎?(上):我們是如何學習的?
提到「第二大腦」,我們不得不提「卡片盒記憶法」這概念。書嗎
「卡片盒記憶法」是下何由一位德國社會學家Niklas Luhmann所發明,他在短短40年的謂第研究生涯中出版超過70多本著作、400多篇學術論文,卡片主題更橫跨生物學、盒記社會學、憶法數學、讀書多年的懂得讀大腦電腦科學等多個領域,這麼成就非凡。書嗎但當別人問作者「你為什麼可以寫這麼多的下何書?」,作者卻只認為自己是謂第把固有的筆記整理整理罷了。
作者自創的卡片這套處理知識與筆記的方法,顛覆了一般人認為「知識就必須用腦記住」的盒記固有觀念——它提出透過整理筆記建立一個「第二大腦」,比你記住這些知識更重要。這個第二大腦不應只是幫助我們存儲資料,更應協助我們將想法重新組織與連結,在我們有需要的時候提供我們洞察 (insight),幫助我們作出決策與輸出。
「卡片盒記憶法」的概念實際操作,在網上也有不少文章介紹,在這裡我只作一個非常粗略的簡介。「卡片盒記憶法」把筆記分成以下幾種:
「靈感筆記」(Fleet Note):任何的靈感都歸在Fleet Notes內。
「文獻筆記」(Literature Note):寫下這則文獻帶給你的想法、值得紀錄的重點,最後在筆記中註明詳細的文獻來源。
「永久筆記」(Permanent Note):是指這則筆記本身有一個完整的想法。在不需要多餘的前、後文補充下,你應該能夠看懂這則筆記的內容。[注]
我自己在接觸過這個記憶法後,也嘗試實際操作過,發覺有不少地方實是知易行難。在此我想談談自己對這個記憶法使用的幾個想法、感受與重點:
建立第二大腦需要長時間的累積,不能一蹴即就
如果你看到這裡,大概你也對「第二大腦」的概念十分有興趣,可能你會急不及待想知更多如何去建立它。但建立第二大腦就像寫一本屬於你自己的百科全書,是需要長時間的累積,不能一蹴即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