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賈克洪席耶《電影的差距》導讀:反思台灣尚待學科化的電影研究,差距將會是思想的未來

文:孫松榮(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賈克將會電影創作學系合聘教授)

【導讀】差距作為思想的洪席化未來:關於洪席耶《電影的差距》

在過去十幾年來,賈克・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耶電影的研究 1940-)的名字在華語學術圈如雷灌耳,尤其來自哲學、差距差距文化研究及藝術領域的導讀電影學者對他關於政治與美學著作的徵引、評論乃至詮釋與日俱增。反思加上這位法國思想家皆曾到台灣與中國巡迴演講,台灣致使其論述的尚待思想翻譯亦不斷增長。算算中台相關譯本,學科如今加起來約有二十本之多,賈克將會洪氏作品的洪席化魅力可見一斑。由此將他視為當今華語學術圈中討論度居高不下的耶電影的研究其中一位在世法國哲學家,可謂是差距差距一點都不為過的。

半個世紀多以降,導讀電影洪席耶的反思書寫,由最早與老師阿圖塞(Louis Althusser)等人合寫的《讀資本論》(Lire le Capital, 1965)至最新一本關於葡萄牙電影大師《科斯塔:導演的房間》(Pedro Costa: Les chambres du cinéaste, 2022)等四五十部著作,遍歷哲學、政治、歷史及藝術等領域,展現他身為思想家如何精準而獨到地介入表面上看似各異其趣的學科,實則卻密切有關足以產生多重連結且差異的思辯張力。

若以洪氏這本最新問世的中文譯著《電影的差距》(2023)作為切入點來說明,法國哲學家不止一次重申,哲學之於電影,絕非彼此存在著闡述真理與本體論證等相關的主客階序,而是他往往以一位業餘者的目光或影癡政治學,對於作為學科與後設論述的電影展開各種詰問與挑戰的哲學實踐。有如洪席耶出入文學、戲劇、繪畫、攝影或設計等領地,對它們展開沒有設限的論辯。

當然,這不意味著他的哲學實踐即能在無視相關領域及學科的歷史、美學及理論之際,長驅直入,穿行無阻。相反地,電影之於洪席耶而言,就像同代的其他法國哲學家(例如巴迪歐(Alain Badiou)),自1960年代青年時期開始即為自身重要的藝術與知識對象,他對前衛主義電影、好萊塢電影、戰前的歐陸與日本等國族電影,及戰後義大利新寫實主義乃至各國新浪潮電影如數家珍。與此同時,更重要的還有,1970年代他思索馬克思主義理論經典與電影思想經典就社會不平等鬥爭、反帝國主義運動、去殖民主義及文化大革命等的可能關係。

彼時就在洪席耶出版《阿圖塞的教訓》(La Leçon d’Althusser, 1974)兩年後,他接受《電影筆記》(Cahiers du Cinéma)主編丹尼(Serge Daney)與圖比亞納(Serge Toubiana )的專訪時,一方面論及左翼電影、人民記憶及歷史的關係,另一方面則批評法國媒體漠視平等影像,但對高達(Jean-Luc Godard)的政治電影《第二號》(Numéro deux, 1975)抨擊左翼謊言與質詢媒介技術等作法讚譽有嘉。

上述這些關於影史、美學與理論等專業知識的養成與反芻,不過是這位堪比被哲學耽誤的電影理論家的基本素養。綜覽洪席耶一甲子的著述,其中與電影相關的尤以《人民國度的短程旅行》(Courts Voyages au pays du peuple, 1990)、《止於歷史》(Arrêt sur histoire, 1997)、《電影寓言》(La fable cinématographique, 2001)、《影像的宿命》(Le Destin des images, 2003)、《貝拉.塔爾:之後的時間》(Béla Tarr, le temps d’après, 2011)及《電影的差距》(Les Écarts du cinéma, 2011)等書為最知名。

這些專著的重要性,與其說是哲學家斜槓電影書寫,倒不如說是後者作為前者思想體系的核心構成之一,互為表裡,體大思精。若以《電影寓言》這本尚未有中文譯本的代表作論題貫穿其他多本電影論著為例,對洪氏而言,電影乃是自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運動以來啟動於繪畫與文學的藝術美學體制(régime esthétique des arts)之產物之一。

早在電影透過攝影捕捉寫實世界的各種情狀前,《沉默的言語:論文學的矛盾》(La Parole muette: Essai sur les contradictions de la littérature, 1998)與《感性分享:美學與政治》(Le Partage du sensible: Esthétique et politique, 2000)等書曾闡釋畫家如夏丹(Jean-Baptiste-Siméon Chardin)與印象派畫家重視圖像物質與繪畫姿態多過於形象內容的繪製,文學家如巴爾札克(Honoré de Balzac)與左拉(Émile Zola)等人透過靜默符號來展現空白與無價值詩學的強度書寫形式,均屬強調藝術認同與思想,乃透過藝術特有的感性模式、異質強度及平等價值的藝術美學體制之表徵。

至於電影,無論是前衛主義電影,還是類型電影或藝術電影,皆與亞里斯多德(Aristote)強調故事與情節合理性(muthos)的寓言(fable)脫不了關係。對洪席耶而言,電影作為機械複製藝術,最叩人心弦的無不是——如同印象派電影健將艾普斯坦(Jean Epstein)在《早安電影》(Bonjour Cinéma, 1921)中寫道的名言——「電影是真實的:故事即謊言」(“Le cinéma est vrai : une histoire est mensonge”)。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