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爸媽訓練小孩分房睡時別說「不要怕」,教養孩子是重新看待自己的過程

小蘇打出生之後,爸媽別說不怕我和她經歷好幾次同房分房
,訓練小孩新我們分分合合多次。分房從同房改分房,睡時從分房改同房,教養己再從同房改分房的孩重經驗都有(好繞口令)。

因為之前回台和搬家的待自關係,我們維持同房的過程狀況已經一年,最近我們終於挪走大型傢俱,爸媽別說不怕騰出空間讓女兒跟我們分房。訓練小孩新

當爸爸在拆原本家俱的分房時候,小蘇打站在房門外好奇問爸爸在做什麼,睡時我看機不可失,教養己用很歡愉開心的孩重語氣和熱情肢體動作說:「我們要給你個禮物,打打要有自己的待自房間了喔!」
爸媽還很慶祝性的鼓掌。我的口氣跟動作,跟平常要給她禮物的方式是一樣的。

女兒先是一愣,用難以置信的眼光看著我們,然後展開笑靨。跟我們一起舉起雙手,邊跳舞邊歡呼:「耶~我要有自己房間了!」接著就是催促我們快一點搬。當晚就迅速的移動床(女兒同時在旁邊催促),她躺在新房間很滿足的睡著,接連幾天,都是抱持愉悅的心情進房睡覺。

為什麼會如此順利?

這樣的情境,對猶豫分房的家庭來說,可能太理想化。但會這麼順利,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女兒原本就自行入睡,所以她很習慣入睡時我們不在房裡(這點需要先成立)。

第二個原因,就是,父母談這件事的態度,會大大的影響孩子的角度。孩子像張白紙,對一件事的看法,常常是取決於我們的觀點。

當天雖然事發突然,但我事前就已經先想好要怎麼跟孩子溝通。我是用「禮物」的概念,來傳達「分房」這件事,我希望讓孩子感覺到擁有自己房間的「喜悅」,而不是「要和爸媽分開」(所以我也不談獨立那些概念)。

很多爸媽覺得「分房」會讓小孩孤單、害怕、恐懼,所以當和孩子談到這類議題時。我們是「安慰孩子不要怕」,甚至是抱著「不捨」、「同情」的情緒在溝通。

有趣的是,如果不可怕,幹嘛要孩子不要怕?你會在孩子玩樂高時,說不要怕嗎?

孩子在還搞不懂狀況前,就已經先被植入分房會害怕、可憐的想法。你說,他們會怎麼想呢?

從孩子對事情的反應,看到照顧者的觀點

另外舉個例子,女兒一歲多第一次看到大條的毛毛蟲時。我的下意識反應是:「啊~不要碰!」然後抱住女兒。原因是我自己怕昆蟲,我看到蟲類第一個反應是離遠點。

當時的她,對毛毛蟲根本沒有負面印象,但因為我的舉動。往後她看到毛毛蟲的第一反應都跟我很像。幼小的她,仍然充滿好奇跟新鮮感,所以她會一邊說好怕,一邊蹲在旁邊注視觀察著小生物。雖然她還保留原本的心性,但我誤植「害怕」的觀念給孩子。

現在我嘗試彌補,就會以身作則。先跟毛毛蟲打招呼:「哈囉!毛毛蟲你好」,女兒也慢慢改變。會先打招呼、跟她聊個天(通常是問蟲說:你今天過得好嗎?)「害怕跟嫌棄」的影子偶爾還是會出現,但我知道那個影響漸漸淡了。

我的意思並非分房很容易,因為改變習慣原本就需要適應。與孩子本身個性、過去教養模式也有關,但父母的信念對整個過程一定有幫助。

往後,我們要和孩子溝通一件事情,或調整比較大的習慣時。先想想父母本身的觀點是什麼?並嘗試找出該習慣正向的特質,在適當的時機,帶給孩子珍貴的印象。

養孩子是重新看自己的過程,祝福大家在這個過程一起和孩子成長。

本文經好眠師姜珮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