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跌嘢唔好搵——遺忘物件位置的認知心理學

文:chi____wai(台灣中原大學心理學系畢業)

發現東西不見了,我想不少人第一個反應是跌嘢想去找回來,不過往往都是唔好搵遺忘物愈找卻愈找不到——不找的時候,東西卻自己跑出來,認知到底為甚麼會這樣呢?

最近看完試當真的心理學rap《跌嘢唔好搵》,想起幾個心理學的單元,打算分享一下,跌嘢但跟上面的唔好搵遺忘物疑問無絕對因果關係,只是認知一些切入點。

首先是心理學有關我們的記憶,我們人類的記憶其實不是想像中那麼穩固,極度容易受到外界或內在因素影響而混淆。跌嘢

假設有兩件東西:「object A」跟「object B」。唔好搵遺忘物

如果兩者都經常需要使用,認知object A經常被拿來拿去,心理學放的位置經常有變;而object B每次用完都會放回去同一位置,那我們每次要重新找object A的機會就會比B高。

有一個干擾理論嘗試解釋類似這種現象,這理論以時間點來畫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因為之前發生的事情干擾了現在回想事情,令到我們想不起一些東西,這叫順向干擾(proactive interference )。舉例說,object A之前可能用完放在門口,但剛剛又放了在窗邊。因為曾經放在門口,我現在要找的時候回想不起我放了在窗口,我跑去門口找,結果找不到。第二種是逆向干擾(retroactive interference),指後來發生的事情干擾了現在回想事情,令到我們想不起一些東西。這理論可能跟找東西沒太大關連,這邊以第二個情況作例:同一位置之地鋪,最近新開了一家便利店,過多幾天,我們或許回想不起便利店的前身是開甚麼店,但你知道本來是記得的,可是現在回想不起,只能想起這位置新開的便利店。

對於需要經常在多個地點使用的工具,如情況許可,這邊會建議多買幾件,放在不同定點,以便工作。重點在於「物有定位」,長期下來找東西的時間成本與心理資源成本絕對值得,這可能就是老祖先的智慧。

第二,我想起的是我們的大腦運作模式,我們在認真想要找回一件東西的時候,啟動的是較為線性的,點對點的模式,我們可能會去思考曾經在哪裡用過,平時會放在哪裡,沿路進行仔細的地氈式搜索。可是,這只是依靠經驗,但通常不見了東西都是因為它脫序了,脫離了我們往常擺放的習慣,可能它被其他人放到不同於往常的東點,也可以它掉在地方上滾到我們不會想到地方,所以當我們以「想」的方式去找,通常都是找不到,除非可以反直覺、反經驗去找。而且,在這個認真找東西的階段,我們很容易會忽略「感覺上無關」的線索,但往往東西就可能藏了在這些東西後面。

在不找的時候,東西就自己跑出來,這可能跟心智遊離(mind wandering)有關係。假設上一段成立,東西是脫離了我們既定的思考路徑,那不經意地看東西的時候,就很有可能找回來了。

跌嘢唔好搵,跌嘢唔好炆,跌嘢唔好急,跌嘢唔好執——《MC $oho & Kid Ney - 跌嘢唔好搵》

本文獲Lo's Psychology授權轉載,內文與題目由編輯稍作修改,原文請看此。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