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悼“杂交水稻之父”彰显社会主流价值观回归
2021年5月22日,全民“杂交水稻之父”、悼杂稻中国工程院院士、交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长沙离世,父彰享年91岁。显社互联网上、主回归雨中街头、值观大学校园,全民人们不约而同献上敬意与哀思。悼杂稻 得知袁隆平院士逝世消息,交水民众从西面八方涌来医院挥泪送别。父彰更多的显社民众则手持花束,夹道等待灵车的主回归到来。灵车缓缓驶上街道,值观民众冒雨追随车队撕心裂肺地反复呼喊:“袁爷爷,全民一路走好!”上演雨中“十里长街送袁老”的泪目画面。车队驶经各个路口,所有车辆均集体让行,鸣笛致意。 图为社会各界人士送别袁隆平。 杨华峰 摄 连续两日,全国各地前来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为袁老献花的民众在雨中排起长队。许多不能来现场悼念的,就在网上下单,委托快递小哥前去献花致哀。吊唁厅外花海如山;“未见您人,却蒙您恩!一路走好,舍不得您”“吾辈当视您为楷模”……鲜花中各式话语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位科学家的尊崇和景仰。 只要是袁隆平生活、工作过的地方,都在举行追悼活动。他生活、工作了37年的“第二故乡”湖南洪江市安江镇,悲伤气氛笼罩着这座“杂交水稻发源地”小镇,万名民众臂上缠着黑纱,胸前佩着白花,自发走上街头为袁隆平送别。 年轻人在互联网上发起追思热潮。微博、微信朋友圈,与悼念袁隆平相关的话题持续热搜、刷屏;袁隆平的网络吊唁人次破800万。尖叫、鲜花、掌声,在袁隆平生前,每一次在年轻人中公开亮相,都堪比“大型追星现场”。 在长沙工作的河北人高旗上学时就被袁隆平勇于探索、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感动,工作后也一直关注袁老的科研工作。因加班没时间去现场悼念,他在网上悼念厅哀悼。 “虽然我和袁爷爷不曾相识,但在我心里,他是时代英雄、时代楷模,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一生都奔走在解决人民温饱的道路上。即使荣誉满身,但他从未停止奋斗,没有买过豪车,没有住过豪宅,连国家送给他的别墅都改成了水稻实验室,令人敬佩!”因为“年轻人要为理想而奋斗,不是为了钱”这句袁老送给年轻人的箴言,高旗始终怀揣理想努力工作,希望能为社会多做贡献。 5月23日,全国各地的民众来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长沙明阳山殡仪馆悼念袁隆平,向袁隆平遗像献花,并把想说的话制成卡片放在鲜花中。 杨华峰 摄 在长沙,因前往殡仪馆悼念的人太多,全城鲜花店的菊花都被抢光。“店里的菊花今天一早就没货了,现在整个长沙都缺菊花,很多花店老板紧急联系云南供货商空运,还有的批发商把江西的菊花种植大棚都包了。”在长沙天心区开花店的曾珍说,前来买花的都是年轻人,他们很多人还带着孩子去祭奠袁老先生。 袁老的骤然离去,为何能引发全民尤其是年轻人的悲痛与追思?这与他的大爱、付出和科研精神密不可分。袁隆平以赤子之心牵挂苍生饱暖,其毕生追求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他让中国人端稳了“自己的饭碗”,为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称,他是“真正的粮食英雄”。 “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带着这两个梦想,这位真正的耕耘者,“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在去世前两个月,他仍坚持在海南杂交稻基地工作;病危之际,每天都挂念水稻问天气。 “一个人感动一座城,一个人福祉一个国家,一个人润泽整个世界。”排队一小时为袁老献花的“80后”曾伟在朋友圈写下这段话。“万千市民前往追悼国之栋梁、民之福者袁隆平先生,队伍有增无减。”曾伟说,像袁隆平这样的心怀国之大者,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密码”,理应成为“顶流”,值得全民悼念。 吃着袁老培育出的大米长大的中国楼宇经济知名专家夏效鸿是袁隆平的崇拜者。从媒体上获悉袁老去世消息,他惊讶、悲伤、失落,关注着民众送别的每一个动态。“以前,从媒体上看到大多是许多粉丝哭喊着为明星送行、献花、守夜,却鲜见人们为科学家送行、献花,这种风向正在转变。”夏效鸿说,民众为袁老送行,并非只是吃过他的大米,而是袁老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斗志与干劲,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丰碑,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素不相识的市民才会有发自内心的送行,弘扬的是崇尚科学家的正气。 “年轻人对袁老情真意切的自发悼念,说明他们开始真正明白国家振兴、民族兴旺靠的是袁隆平院士等科学家们的艰苦奋斗,是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回归和一种宝贵的社会风向标。”华中师范大学社会福利研究中心主任梅志罡说,当代年轻人已逐渐从浮躁转型脚踏实地生活、奋斗,“只有这样,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才有希望。” “全民自发悼念与追怀袁老,是一次集体致敬,会形成强大示范效应,让社会更加正气浩荡,是一个值得点赞的好现象,说明科学家在年轻人心目中的地位提高,年轻人热衷于追星的风气正在改变,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日渐变浓。”中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杨成胜说,在“95后”“00后”眼中,袁老是当之无愧的国民偶像、顶流明星。 国之功勋,民之福泽。虽然,袁隆平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但他将粮食的种子、创新与奋斗的"种子"留给了后来人。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会纷纷接棒,秉持袁老对科学的执着精神,一步步向前开拓,在广袤的大地上接续奋斗。(完) 中新社记者 唐小晴 刘双双全民悼“杂交水稻之父”彰显社会主流价值观回归
编辑:汤晓雪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21-05-24 12:46:07 【字体:小 大】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今年安徽将确保15个高速项目如期完工_
- NLP識人術:如何讓「視覺型」的人,維持在最有能量的狀態?
- 【一週科技趨勢】Disney+有機會重塑兒童數位影音消費生態?
- 巾帼投身防汛一线显担当
- 以軍在約旦河西岸打死至少6名巴勒斯坦人
- 辽宁沈阳:监管好食品大市场的“小食品城监管所”
- 湖南省市场监管系统消费维权师资培训班举办
- 战“疫”扶贫同步发力
- 碘溶液标准物质:高纯度分析校准基准,科研必备
- 仁爱礁非法坐滩军舰破坏珊瑚礁生态调查发布
- 创下国内6项纪录!首次突破水深4000米大关
- 干细胞移植再次治愈艾滋病患者
- 10月份商品房成交同比、环比实现“双增长”,2007年以来首次“银十”超过“金九”
- 10岁小学生玩短视频 一月内刷礼物打赏4万多元
- 13岁独臂篮球少年火到国外 激励更多人勇敢追梦
- 浙江宁波:计量科普进校园
- 黑龙江哈尔滨规范医疗美容广告发布行为
- 淮王鱼 “你”是世间珍奇
- 全面动员查隐患 严格整改保安全
- 柯P:「別為選舉搞到全軍覆沒」 陳時中:我保證沒有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