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關於《立場》的三件事

文:梁啟智

1)數據新聞

在大學教數據新聞,關於最常用的立場本地案例都是《立場新聞》的。立場的關於數據新聞和呈現是香港華文網媒當中最好的,沒有之一。立場每年都有學生畢業後去立場做數據新聞,關於還奪得國際新聞獎項。立場

立場的關於數據新聞做得好,infographics設計只是立場其中一部分(雖然也很重要,立場是關於香港華文傳媒當中唯一一個成功做到互動數據新聞呈現的),但更重要的立場是他們的記者有很強的「問題意識」。他們不會止步於把社會中發生的關於事情告知讀者,他們還會進一步問:為什麼。立場

例如立法會選舉的關於投票率是百分之三十,他們不會滿足於把這個數字告訴你,立場他們還會問:這算高還是關於低?為什麼算低?相對於甚麼標準是低?為什麼是用A標準而不是B標準?這個選擇代表了對新聞價值的一個怎樣的判斷?換言之,這個故事為什麼重要?立場人就是這樣的。到立法會選舉前一晚,還有他們的記者找我討論上面的一串概念上的問題,如何影響到實際上投票率折線圖的那條X軸該怎樣劃。

2)「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這四個字,常常在前立場總編鍾沛權的口中聽到。很多年前,我在設計教學大綱的時候,特別去找他聊了一次,問他從行業上去看,認為畢業生該懂些什麼。他一開口就說「問題意識」:記者不止是紀錄,記者要懂得問問題,懂得思考為什麼一宗新聞故事重要或不重要。然後他翻開立場網站,逐一介紹他們做過的專題。這是立場另一個很著力做的事情。

以前《主場》(《立場新聞》前身)的年代,很多報道都是轉發其他媒體的內容,他們自己沒有記者出席記者會,這情況到了立場的年代仍有,也聽過其他媒體的記者有微言。但是立場的專題絕對是自家製的,而且動不動就來個一連六、七篇的專題,每篇都是幾千字的專訪。這些專題都有清楚的「問題意識」,要展開當時社會中的一些關鍵問題,讓讀者的關注不止於情感動員的層次。

而相對其他被視為支持民主的媒體,他們明顯不介意寫一些會被視為「得罪」抗爭運動的題材。我記得我和馬嶽曾經就一個關於二零一六年立法會選舉的專題接受專訪,我們當時對「雷動」批評得十分不客氣。立場就是這樣:他們當然有他們的立場,但他們最重要的那個立場是守好新聞媒體的專業。也是因為這樣,如果有人視立場為運動的旗手,對不起,你有見過不停質疑運動本身的旗手嗎?

3)博客

立場還有一個特點:博客。這好像也是主場時代留下來的一個特色。那些博客,很多都是各評論員本來就在他們自己的平台寫的東西,立場轉載。這個轉載其實很重要,因為社交媒體大都圍爐取暖,不易看到觀點不一樣的東西。立場的轉載成為一個重要的突破口,我自己的文章就慣常被轉載,然後被留言區的網友罵得體無完膚。

其實有一個園地讓大家聽到不同的聲音十分重要,立場的消失使得很多評論人(包括我自己)寫的文章少了一個讓大眾看得的窗口,這對公眾辯論很不好。沒了《蘋果日報》論壇版,現在立場也沒了,以後怎麼辦?

雖然評論人還會寫東西,我自己也終於開了patreon,但沒有人策展,沒有人鼓勵大家看不一樣的東西,沒有人發掘新的評論人出來讓大家看,這個空缺是難以補回的。最起碼你現在讀的這篇文章,就不會再有立場的轉載了。

立場人

最後最後,加多一句:立場有很多很好的記者,真的在做好新聞。如果他們以後不能再做新聞,是整個香港的重大損失。

很多年前立場搞生日會,上去觀塘賀壽,當時他們整個辦公室只有二十多人,人人三頭六臂;經過二零一九年,市民踴躍捐款,團隊擴張以倍數計,也見到做出來的東西的質和量都大幅提升。

這些,我相信讀者都看得見的。為什麼當初大家願意捐款,立場拿了錢之後交出怎樣的成績,我信有公論。

文章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看作者Facebook

相關文章:

  • 泡泡圖常見錯誤:以《立場新聞》疫情地圖為例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