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人入院,醫療才發現很多我覺得在醫院發生理所當然的決定事情,平常人可能會覺得是不應大事。例如抽肚水可算是例行醫院裏眾多程序中相對安全的一個,但原來家人都已經憂心忡忡,公事反覆考量甚至會思索最壞的醫療可能。又例如插尿喉、決定吊鹽水等都未必算是不應甚麼大事,但家人每次看見新的例行治癒步驟,都會緊張非常,公事生怕情況又會惡化。醫療
最令我頭痛的決定是,媽媽經常反覆問我為甚麼要做這些檢查、不應抽這些血,例行我又未必全部能用淺白的公事語言解釋清楚。
最近要到同一間醫院學習兩個月,顧問醫生很願意教書,甚至會跟我們自行相約小班教學。但他的問題往往十分難招架,因為我們背到了標準答案還不夠,他總要繼續追問下去,要我們思索為甚麼在這個情況下要用這種鹽水、為甚麼在這個時間要照X光片…而我們絕不能答這是例行公事(routine),否則會被罵現在的新一代學生都不懂用腦袋。
很多時答案都能追溯到我們已經拋諸腦後的基本生理學,甚至是中三四的物理和化學(好在我沒修物理,化學又只得5*,少了一個被「串」的機會),每一次得悉一個臨床決定的緣由,都會「啊!」的如夢初醒,然後慨歎自己還是不懂如何將知識融匯貫通,最後心想,奈何自己腦袋的RAM數真的不夠啊。
不過醫生一句說話如當頭棒喝。身為醫者,如果我們給病人一包鹽水只因這是一貫的做法,卻對其箇中原理一竅不通,其實對得住自己「專業人士」的身份嗎?醫療決定下得沒錯,但如果我們如此行只因這是書本寫明的既有步驟,沒有自己的判斷和理解,那我們就真的可以完全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了。
有時候真覺得醫生說得沒錯,醫學生懂得的,跟「牛頭角順嫂」知道的其實分別不大,只是我們知道更深入一點現象背後的原理。
跟家人解釋期間,我發現他們的邏輯推理未必比醫學生差,甚至許多時候我說過病情的道理後,他們反而會問一些我從來只是盲目背誦而沒深入鑽研過的細節,後來再翻查書本或請教Google大神,才發現一切都解得通,但我平時為求把最多的內容用最短的時間塞進腦袋,就匆匆略過繁複的邏輯推論過程。最後背出來的,只是一堆醫院慣用的流程和守則(protocol),而忽略了中間的科學。
自上星期在這所醫院學習已來,每天都在懷疑自己的能力和腦容量。不過發現了自己實際上與街邊的「師奶」相差無幾,總算是個鼓勵自己讀書的動力吧。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作者Facebook專頁。
相關文章︰
- 問症與聆聽
- 醫科生臨床考試小記
- 誰是好醫生?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王陽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