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教父寶典》:導演柯波拉將1940年代柯里昂家族的發展,視為美國資本主義的一種隱喻

文:珍妮.瓊絲(Jenny M. Jones)

建築師: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

「我的教父意圖是要拍出一部道地的,關於義大利裔黑社會幫派的寶典電影;他們怎麼過活,他們如何舉止,導演的種以及他們對待家人、柯波柯里舉行儀式的拉將方式。」

——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年代於《時代》雜誌

當派拉蒙公司正式通過《教父》的族的資本主義製作案,覓尋導演成為一件艱難的發展差事。十二位導演婉拒了這個工作——其中許多位,視為包括彼得.葉慈(Peter Yates)的美國《警網勇金剛》(Bullitt)和李察.布魯克斯(Richard Brooks)的《冷血》(In Cold Blood),因為他們不想賦予黑手黨浪漫的隱喻色彩。(《我倆沒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和《小巨人》(Little Big Man)的教父導演亞瑟.潘(Arthur Penn)太忙。《大風暴》(Z)的寶典導演柯斯達.加華斯(Costa-Gavras)則認為它太「美國」。

派拉蒙公司的導演的種製片主管羅勃.伊凡斯與他的左右手彼得.巴特,坐下來細談,柯波柯里想釐清為何之前幾部犯罪集團電影都行不通,結果認定因為是猶太人拍的,而不是義大利人所拍。因此,他們開始搜尋義大利裔美國導演,但是符合條件的不多。巴特想起一位他見過的二十九歲年輕人;他曾在《紐約時報》寫過一篇短文,介紹這位一心想當導演,卻只能拍些「色情電影」,又稱「春宮電影」,來繳付大學學費的年輕人。

1939年,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誕生於底特律。他的父親卡麥恩(Carmine),為「福特週日黃昏時光」(Ford Sunday Evening Hour)廣播節目的指揮與編曲(柯波拉的中間名,即出自於此)。因為這位雄心大器的音樂家從事巡迴表演,柯波拉一家便經常四海為家。法蘭西斯就在這種沈浸著義大利遺風的養成情境裡長大。

九歲時,法蘭西斯感染了小兒麻痺症,一整年都宛然與世隔絕。這期間,他發展出對機械事物的興趣。他有了一部八釐米電影攝影機,開始拍起電影來;年紀輕輕就知道自己想當個導演。他在赫福斯特拉大學(Hofstra University)主修戲劇藝術,然後進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攻讀藝術碩士。

他在洛杉磯加州大學唸書時,作品產量極豐的B級電影作者羅傑.柯曼(Roger Corman)找上他(無數大有潛力的年輕電影工作者,也曾被網羅),請他幫忙拍一些所謂「垃圾電影」。1963 年,柯波拉與同樣畢業於洛杉磯加州大學的伊蓮娜.妮爾(Eleanor Neil)結婚。那時,他正在拍攝他的導演處女作,柯曼出資的《癡情13》(Dementia 13)。

在獲得劇本競賽獎後,柯波拉找到一份編劇的工作,寫了《巴頓將軍》(Patton)等幾個劇本。他又導演了一部電影《如今你已長大》(You’re a Big Boy Now),大致上可以算是《畢業生》(The Graduate)的先驅之作。這部影片使他入圍坎城影展金棕櫚獎。華納兄弟聘他執導《彩虹仙子》(Finian’s Rainbow);年輕的喬治.盧卡斯(George Lukas)擔任該片的製片助理,後來成為他的愛將,與他同樣有志於片廠體制外的拍片工作。

柯波拉接著繼續編導他自己的電影《雨族》(The Rain People),刻畫一位年輕、懷孕的妻子(雪莉.奈特,Shirley Knight)以及她對個人成就感的追尋。1969年,柯波拉開始將夢想付諸行動:他賣了房子,搬到舊金山,向華納兄弟公司貸一筆款,偕同盧卡斯與其他幾位理想主義的年輕電影工作者,創辦了一家獨立電影片廠。胸懷創作個人風格藝術電影的烏托邦願景,他們成立了美國西洋鏡公司(American Zoetrope)。

西洋鏡公司製作的第一個專案,是盧卡斯的未來世界科幻劇情片《五百年後》(THX 1138)。這部票房不佳的電影幾乎毀掉美國西洋鏡公司。華納兄弟公司重新剪接影片,終於以有限的行銷預算發行了事。西洋鏡公司經過大規模改組,新組成的高層對於美國西洋鏡公司所提的企劃興趣缺缺,他們要求返還六十萬美元。柯波拉試圖募款來拍攝廣告和教育影片,但沒多久就心灰意冷,只好聽從勸說來執導《教父》。

彼得.巴特早在1970年春就找上柯波拉,洽談導演《教父》事宜。柯波拉讀了小說,覺得低俗齷齪。他父親勸他說,商業電影的工作可以資助他想拍的藝術影片。他的事業夥伴喬治.盧卡斯則懇求他從書中找些喜歡的部份。他到圖書館去鑽研黑手黨的資料,發現各大家族瓜分紐約,有如經營事業般經營各自的地盤,非常引人入勝。柯波拉重讀小說,看出一個家庭的中心主題——父親和三個兒子——那已然是自成一格的希臘或莎翁悲劇了。他將1940年代柯里昂家族的發展,視為美國資本主義的一種隱喻。他接下那工作。

據鮑伯.伊凡斯稱,在大家「默認」之下,柯波拉於9月28日被宣布為導演。派拉蒙公司認為,柯波拉既然較乏經驗,他們聘用他這位義大利裔美國導演應該會遵照預算,並且言聽計從。不過,儘管柯波拉的確是義裔美國人,他倒不是片廠所設想的那種導演。

第一場爭戰係關於這部電影的年代設定。柯波拉堅決主張這影片要設在1940年代。他在近日的一次訪談中解釋:「對我來說,要教派拉蒙公司同意將電影設定在40年代,而不是70年代,會如此重要的理由之一是,片中許多故事都與40年代的美國有所連結:二戰之後美國的重生;麥克在海軍陸戰隊服役;美國的意象;那年代美國發生了多少事件;美國各大企業的興起。這些都是建構全篇故事不可或缺的部分。我無法想像,如果按照他們所計畫的去做,你要如何述說這個故事。」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