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從《小偷家族》看共生家庭:沒有血緣關係卻更像真正的家人

我是族看正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忠實粉絲,這次《小偷家族》在坎城大放異彩,共生關係獲得最高榮譽金棕櫚獎,家庭家人當然不能錯過。血緣像

是卻更枝裕和導演擅長從家庭的角度描寫每個人之間的關係和情感,《小偷家族》自然也不例外。族看正

故事敘述住在東京破舊平房的共生關係一家五口,靠著夫妻二人打零工和老奶奶的家庭家人老人年金維生。因為手頭很緊,血緣像所以家中每個人都有在小商店順手牽羊的卻更習慣。一天夜裡,族看正剛剛完成偷竊任務的共生關係父子走在寒冷的街道上,看到一個全身髒汙的家庭家人小女孩,穿著單薄地坐在家門外的血緣像門廊上,而門裡傳來男女吵架的卻更聲音。父子對看一眼,便決定將小女孩帶回家,給她食物和溫暖。

看到這裡,在電影院的我心裡想:這不是犯法嗎?把一個陌生小女孩帶回家不會被太太罵嗎?令我吃驚的是,爸爸帶小女孩回家之後,竟也沒有受到太多責難。太太把小女孩的袖子拉起來,看到許多被灼傷的疤痕,對女孩露出了感同身受的眼神。於是,太太、太太的妹妹、奶奶都接受了這個楚楚可憐的小女孩,展開了一家六口的生活。

寒冷的冬夜,六個人擠在一個小客廳,圍著吃小火鍋,奶奶不停幫小女孩夾菜,是非常溫暖的一幕。

原以為小女孩吃飽穿暖了就會被送回去,怎知道故事的發展急轉直下。不久,電視新聞出現了小女孩失蹤的報導,夫婦倆一不作二不休,把女孩頭髮剪了,給她一個新的名字,彷彿過去那個被虐待的女孩不存在了。一家人去海邊旅行、過節時在庭院放煙火、看星星,就好像真的一家人一般。

(以下有雷,不喜勿入)

但是,觀影過程中,慢慢發現,看似完整的家庭,隱藏著許多秘密。好比說,爸爸一直希望兒子「叫他一聲爸爸」,透露出他們其實不是父子的關係。

在兒子一次行竊失風被抓之後,這個祕密終於被解開:這個家庭每個人都沒有血緣關係。每個人,都是因為需要而連結在一起,進入這個家庭成為家中一份子。無論是金錢的需要、照顧的需要,甚至是愛的需要。

故事的最後,每個人被迫分離,一家人被拆散,小女孩被送回每天爭吵打架的父母那裡。一天,小女孩站在陽台上,聽著父母爭吵和酒瓶摔碎的聲音,看著遠方。看著這一幕,令人感到一股深層的悲傷。

沒有血緣關係的家庭,反而更像是真正的一家人。

共生家庭的意義

《小偷家族》這部電影,在我看來,其實描述的是一個「共生家庭」的故事。

什麼是「共生家庭」?依據東海大學彭懷真教授所述,共生家庭有以下特色:

  1. 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或同一個區域
  2. 成員之間不一定有血緣關係,也可能由多個沒有血緣的家庭組成
  3. 組成原因可能有經濟、宗教、志同道合、弱勢或其他原因
  4. 經濟上常共同支持
  5. 內部凝聚力強,以對抗外界異樣眼光

如果我們把定義擴大一點,白話一點來說,「共生家庭」就是「讓陌生人進入家庭裡面一起生活」。

依據這個標準,其實我們會發現,在高齡少子化的社會之下,愈來愈多家庭走向共生家庭,讓陌生人進入家庭裡面的場景,愈來愈多。


我的父親在2013年跌倒、腦出血、失智,一連串的連鎖反應,讓他成為一個失能的81歲老人。吃飯、行走、穿衣服、上廁所,都需要他人協助。甚至他咳痰能力不好,半夜常常因為卡痰而咳醒,母親就必須起床幫他拍痰。一整天幾乎是24小時不間斷地照顧下來,很難有完整的休息。

我要上班,家中沒有多餘人力照顧,怎麼辦?因此我很快做了決定:必須要請一個外籍看護。

但是,一直以來,家裡都是我們三個人,如今要來一個陌生人,我跟媽心裡面都很緊張,心中出現很多負面念頭:如果我們跟她不合怎麼辦?如果她不認真怎麼辦?如果……仲介公司應該是看出我們的擔心,很好心地給了我們幾張履歷表,讓我們參考。只是,履歷表幾乎都是英文、印尼和越南文,很多看不懂。最後,我們也只能聽天由命,希望來家裡的人是個好相處的人。

我們很幸運,印尼來的妮亞是個貼心、心地善良又認真學習的人,從此之後,我們家中多了一個成員。儘管妮亞的工作是照顧父親,但我跟媽都把她當成家中的一份子,常常一起去旅行、一起吃飯,幫她慶生……即使到現在爸走了,妮亞換了新雇主,我們依然常常聯繫。

「讓陌生人進入家庭裡面一起生活」在台灣高齡社會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我們也必須要慢慢地習慣這件事情。除了外籍看護之外,還有照顧服務員、居家護理師、照管經理、醫師、居家復健師、藥師、社工師、心理師……愈來愈多專業人員會進到家裡來照顧長者,而這些人待在家裡的時間肯定會愈來愈長。甚至,很多人跟病人和家屬最後緊密的連結,成為像家人般的存在,都是很常見的。

但是,偶爾還是會看到雇主對外籍看護或照服員不友善,甚至剝削的新聞,都讓人很痛心。我想,我們不會這樣對待我們的家人。

共生社區的未來

有一次在台東演講,演講結束後,一個30多歲的女性留下來問了我一個實際又深刻的問題:「以後我們老了,孩子住得很遠,我們可能獨居。光是靠照服員、居家護理師等,就有辦法讓我們的生活得到好的照顧嗎?」

我的回答是,迎接未來的超高齡社會,光只有「共生家庭」還不夠,必須再擴大,成為「共生社區」。

也就是說,社區裡的每個人,如果都能像家人一樣,互相認識,互相照應,互相支援,那我們在家的生活,就得到更多支持。讓每一個人都能好好待在社區裡,而不是只有被送去長照機構的選擇。

例如,失智老太太走失了,社區的居民主動看到老太太,知道她生病了,把她帶回家或送到警察局。

例如,社區的餐廳開始提供適合老年人的餐食,定期舉辦長者用餐和營養教育活動,並且有針對獨居老年人的送餐服務。

例如,社區內的地主提供一部分菜園,讓退休老年人協助耕種,和年輕人一起工作,讓高齡長者保有尊嚴,也預防失能。

例如,社區的幼稚園開始將照顧老年人納入教育的一部分,讓小朋友主動進入友善的老年人家中,跟老人家說話、聊天,幫忙家務,學習他們的生命智慧。

未來,來台灣工作的外籍看護只會愈來愈少。面對每個人的老年未來,如果社區裡的每個人,都像家人一般的存在,相互支持形成「共生社區」。也許是難解的長照問題的解法之一。


《小偷家族》的最後,已經不是父子關係的二人在公車站要分離了。叔叔坐上公車,從公車後方的窗戶回望著他原本的「兒子」。車子愈開愈遠,男孩輕輕喊了一聲,「爸爸」。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有時候,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也可以是親人。

本文經朱為民醫師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