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跳脫儒釋道思想的束縛,「造物主」才是蘇軾〈赤壁賦〉的文章重點

以往我們在校園課堂上到〈赤壁賦〉這篇文章時,跳脫總會出現幾個比較特別的儒釋課堂情境。就授課教師的道思部分來說,一部分老師對於〈赤壁賦〉對話思想的束縛蘇軾感受上沒有那麼深刻,所以課堂授課多數時間在於字句解釋,造物主才重點故而文章解釋都能到位,赤壁但是文章蘇軾為何想如此說,可能就沒有太多詮釋,跳脫如此講課方式較可能讓學生掌握考試重點與進度,儒釋但是道思學生幾年後未必記得文章表達的重點。

另一部分的束縛蘇軾老師對於〈赤壁賦〉則較少字句解釋,但卻會著重於文章思想要如何詮釋,造物主才重點透過不斷詮釋並與學生對話,赤壁這種詮釋與對話並沒有標準答案,文章更不會是跳脫書中的重點與進度,所以考試重點不見得能精準掌握,但是學生幾年後能仍能對這篇文章有印象,日後某個時間點便能與之共鳴。

上述兩種〈赤壁賦〉的詮釋,並沒有絕對好壞與否,只是單純對應不同人事物上的取捨。反過來換學生的角度來說,因為生命經歷與體驗的有限,可以說多數學生對於〈赤壁賦〉的思想觀點是很難完全掌握的,故而能夠掌握字句解釋就已經不簡單,這亦是前者教師會如此授課的原因之一。

我自己在〈赤壁賦〉的授課方式上,偏向喜歡詮釋思想並和學生多些對話,儘管不見得所有學生都能與你互動,教學效果也不見得真的能讓學生有最佳效益,但我仍然相信這會較貼近蘇軾寫這篇文章的心情吧,或許這說法有點一廂情願,又帶了點文人的自以為是,但是蘇軾不斷透過與洞簫客(或內心)的對話,不斷地尋找並論述,進而形塑了生命的價值。

同理,以〈赤壁賦〉為材料來與學生對話,不斷建構又解構想法上的侷限,思索生命存在的意義,在這部分應能與蘇軾相呼應。然而在詮釋文章思想時,最通俗的說法是文章摻雜儒釋道色彩,故而不論從哪一家的思想來看待蘇軾這篇文章,似乎也都得以通順。

一、儒家角度

在蘇軾歷經烏臺詩案而被貶官到黃州之前,他正是透過科舉中試而開始步入官場,並且受到歐陽脩的肯定與提拔,在政治表現上也積極任事,有時也不畏權勢而據理力爭,此時期的他是非常明顯的儒家代表,即便他因為被貶到黃州而開始對人生消極,但在〈赤壁賦〉文句亦可看到他的儒家士子心,例如:

「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翻譯:我內心的懷抱看似悠遠渺茫,望向伊人的方向,就在遙遠的那一端)

因為受到烏臺詩案牽連而一度論死,歷經生死關頭而被貶官至黃州,對照此刻生命的消極態度,他在寫〈赤壁賦〉竟仍一度想像著內心懷抱,就是當初步入官場的懷抱,想要積極為天下做事的儒家士子情壞。他被朝廷貶官到黃州的期間,即便日子過得相對消極,卻也不時望向君王帝都的方向,多少透露出期待被君王喚回的心情,在相對消極的人生狀態下,內心不免仍存有積極期待的心情。

二、道家角度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149 元 / 月1490 元 / 年送 2 個月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查看訂閱方案 已是會員? 登入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