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影評】《青春並不溫柔》:「雨是不會停的,並不管你是否有傘」,但感謝導演給她們一個溫柔的結局

文:海藍

「現實和理想充滿了落差,影評雨反抗才能覺得活著。青春」
「抗爭是並不不管一輩子的事。」

魏青(葉曉霏 飾)對梁季微(李玲葦 飾)說的溫柔這兩句話,道出了「抗爭」在人生裡的會停必然。當自我同時被外在與內在的並導演期待所擠壓,有時選擇內縮,感謝給們個溫以符合外在期待的結局模樣;有時選擇反抗,想要盡情伸展自我。影評雨當有足夠多的青春人對這樣的壓縮不滿,抗爭就會順勢而生。並不不管

因此所有的溫柔抗爭,都得先經過內在的會停掙扎與革命,有了足夠的並導演意識與覺醒,才有站起來的感謝給們個溫力量——但力量彙集的同時,亦必產生分歧。

台灣電影《青春並不溫柔》以1994年4月的文化大學草山學運(亦稱文化大學美術系事件)為背景,導演蘇奕瑄身兼編劇,試圖窺視抗爭其間「理想」與「現實」的妥協與拉鋸。

草山學運的發生,乃因美術系系主任壓制學生言論與創作,並逼使一名學生退學,「爭取創作自由」便成為一致的目標。

但窺視內部,電影裡華漢大學參加抗爭者各有想法與界線,團結支援的同時也會碰撞與分歧:如果這樣無效,該不該增加強度?有立委來關切,要不要接受隨之而來的關注?會不會因此失焦或被收割?如果我不願「顧全大局」或拒絕參與,是太自私自我嗎?為什麼怎樣都不成功,還要堅持嗎?有人掀起了輿論,我該乘勢而起嗎?我們是錯的嗎?只是爭取權益,為什麼會變成暴民?成功了會不會被報復?失敗了會不會被看不起?

在觀影的過程,不時會令我想到2014年「太陽花學運」、尤其占領立院期間,日日看著媒體報導、參與遊行的憂懼;以及2015年「反(黑箱)課綱運動」占領教育部陷入焦著,學生燒炭結束生命的遺憾與混亂。

參與者有各自的生命歷程,在種種疑慮、摩擦與衝突中,屢屢有「能量不足」、無以為繼的危機。若爬梳整部電影裡抗爭的過程,可以發現美術系學會會長王毅光(張洛偍 飾)與法律系的魏青,正好採取兩種不同的態度。

而每一次遇到困難:例如學校開始嚴格點名、登報處理時,是魏青提議去教育部抗議;系學會沒錢,是魏青拿家裡給她的錢支援;當他們被抹黑為暴民、學校以拖待變時,是魏青去校長室絕食表達立場;公聽會明顯敷衍,也是魏青率先占領系辦一戰成名,才有了後續教育部次長前來協商。

相較於王毅光自比野百合,更在乎的是自身的領導權與光環,反對使用激烈手段(但不抗拒利用),更期待以政治斡旋與閉門協商來獲得認可與權力,魏青則是「反抗才能覺得活著」、「反抗要付出代價」,反對單方面的妥協,更排斥遭到利用,始終以自身對抗不公不義。

《青春並不溫柔》劇照(3)Photo Credit: 希望影視提供
《青春並不溫柔》劇照

魏青:用反抗證明存在

「在荒謬經驗中,痛苦是個體的;
一旦產生反抗,痛苦就是集體的,是大家共同承擔的遭遇。
反抗,讓人擺脫孤獨狀態,奠定人類首要價值的共通點。
我反抗,故我們存在。」——卡繆

原非美術系的魏青之所以加入對抗,表面上是「為了阿光」,實則是以身反抗父親代表的體制、親權與父權。在經歷初戀遭到阻撓並被情人否決後,反抗黨國權威的王毅光,不若選擇徹底服從的陳尚彥,乍看之下是體制與親權的盟友,站在父親的對立面。

但相處日久,就能察覺王毅光的抗爭,是在試圖為無權者或被剝奪權益者發聲的同時,亦想從社會上已然凝聚的反抗中乘勢而起,逼使掌權者願意讓步與達成協商,就如美術系主任簡永行宣稱:「等你們往上爬,有了能力、有了權力,再來談自由。」

儘管看似對立(掌權-無權),但顯然同陳尚彥所言「總要為未來著想」,王毅光並不想當一輩子的反抗者,他想得到權力來爭取改變,而這也是民主政黨的從政之路——如果記得理想初衷並堅持信念,就是開啟自由之路的政治家,反之就是另一個政客或獨裁者:自由與否,由我決定。

故而魏青和王毅光看似是情侶關係,實則是權力爭奪的對手。魏青有錢、有房,有黨國大老女兒的身份背景,她有衝撞的本錢與勇氣,而且出身政治世家,她更熟悉權力運作、政治妥協與奪取聲量,更敢在校長室外絕食抗議,登高一呼占據辦公室,都是用肉身去衝撞;同時也是自知擁有擺脫不掉的身份、藉此反抗父親的限制,和「女性只能成為附屬品」的歧視。

王毅光則是男性被社會賦予的領導身份(同屬系學會裡最理智、整理公聽會意見的楊宣淇(梁湘華 飾),雖與王毅光理念相近,但在那個年代,她就只能是「副」會長),會說話(攬功勞和叫有異見的女生「聽我的話」),和有魏青這個女友。

魏青付出這許多,她唯一沒做好的,就是當附屬品,不好好當「女人」,站在老大的這一邊。因此選擇王毅光,結果與過去是「父親的女兒」實無二致。

比起爭權奪利,魏青必須克服的障礙是天生被限制只能當家庭與男性的「附屬」,無法成為自己。王毅光想要的只是她的附和,對於她的意見均予以否決與敷衍,自然不可能了解她。

亦即魏青所爭取的,是作為「魏青」被看見的、被認同的獨特性,是「自我認同」的鬥爭與革命。儘管從小生活優渥,卻也因此難以脫離父親的控制——所謂的反抗,意即排斥外在的壓縮與雕塑,伸展自身在這個世界的存在與影響力,但父親只要她當展示品——這是所有女性自小就開啟的抗爭,從「女生不應該」到「女生應該」被塑造成應有的面貌,除此之外都要被抹除,包括是否留髮束髮、穿裙子、穿內衣、抽菸喝酒、行為舉止或幾點回家,和「脾氣不要那麼大」的溫婉順從。

女生和女生的戀愛也要經過雙重的自我認同,不同於男性自身的認同大多從小被大人肯定與鼓勵,例如勇敢,男生是「你要更勇敢一點啊」,鼓勵男性發表意見,誇大理想,奪走女生的功勞及貶低女生;女生則是「不要那麼出頭」,不要直接說出看法,更不能搶走男生的光環,最好能無怨無悔的奉獻後成為美麗或進步的陪襯。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