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朝天宮周邊為何停車爭議不斷?百年古都北港,都市計畫介於有跟沒有之間

民眾元旦連假期間到雲林北港朝天宮拜拜,朝天車爭見路邊廣告寫停車免費但需購買金紙100元,宮周港都跟沒停好車後金紙卻就地漲價變成200元,邊為讓他心情大受影響,何停畫介怒批廣告不實遭坑錢,議不於事後貼文分享臉書《爆料公社》,斷百都北讓當地數十年來老問題再度引發討論。年古

「停車免錢,市計拜拜一百」大概是朝天車爭從小就烙印在我腦海裡的一句話。近年來朝天宮周邊除了仍有衝到路上攔車推銷金紙的宮周港都跟沒陋習外,更出現「金紙阿婆」直接在媽祖廟周邊圓環的邊為白線伺機而動的行為——只要香客將車子一停下去,就會立馬湊上前兜售金紙,何停畫介搞得就像馬路是議不於她家開的一樣……。

面對這些每年「固定」登上新聞版面的斷百都北地方陋習,坦白講——身為一名從小看到大的年古北港人,早就見怪不怪。每年也都聽著警察局要「加強取締」的四字箴言,卻仍在每年固定看著一樣的問題燒上新聞版面,實在令人痛心。

都市計畫介於有跟沒有之間——百年古都.北港

既使這類問題早已困擾地方多年,為何每年仍不斷上停車爭議呢?很簡單,因為媽祖廟旁的停車場根本不夠!就算有停車場,外地人也根本不知道!

北港的交通自1621年起大致分為三個時期——港口、鐵路、公路。北港從港口時代轉變為鐵路運輸時代的關鍵點在1910年代,而這也是北港鎮進入都市計畫(1913年)的重要節點,緊接著這條台灣最長壽、最賺錢的糖鐵路線直到1980年「北港捷運」(糖鐵)逐漸停駛,北港才正式進入公路時代。

然而北港朝天宮周邊的古街區,卻是在日治時期前就已陸續開發完畢且近乎飽和,無法再容納更多的公共設施——因此在1980年代公路逐漸取代了原本的鐵路運輸後,停車問題開始逐漸浮現……

媽祖誕辰將至 北港朝天宮提醒遊客落實防疫Photo Credit: 中央社
雲林北港朝天宮

至於為何我會說北港的都市計畫介於有跟沒有之間呢?很簡單,攤開1977年起死灰復燃的北港都市計畫就會發現——北港舊街區的公共設施開闢率,因為早期發展缺乏整體規劃考量及世襲私有產權關係,仍有多數未開發,更遑論停車場及大眾運輸設施,如此我們要如何期待北港的交通早晚不會出問題呢?

朝天宮「巷仔內」的公有停車場

1988年是令北港人印象深刻的一年——這年大甲媽祖不再前往北港進香、北港公有市場更慘遭祝融,兩件大事大大的衝擊了北港這個百年小鎮,爾後公有市場遷至北港聖安宮一帶,稱為「新市仔」。

2011年,慘遭祝融的百年市場以BOT方式重建完工,方才重建為具有地下停車場的綜合大樓,爾後卻因招商不利,成為北港著名的大型幽靈公設——直到2019年樓上的香客大樓導入酒店式管理,重新命名為「朝聖高悅酒店」。

「朝聖酒店停車場」這是北港朝天宮周圍300公尺唯一「正常」的停車場——距離朝天宮步行僅需10公尺,但是有人知道嗎?想必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因為其入口位置隱身在寬度僅有4米的巷弄內,這是北港舊街區的歷史記憶,卻也是「買金紙送臨停」能如此氾濫猖獗的原因之一——標示不足、位置隱身,若不是入住酒店恐怕很難知道有這麼一個地方。

多數的「買金紙送臨停」皆為處中山路周圍,觀光客開車來北港可以很快地發現,況且北港朝天宮這個國定二級古蹟、媽祖總本山、世界三大媽祖廟的周圍,居然皆被寬度6米的計畫道路所圍繞——在既有的空間分布及後續的車本規劃,及公共設施不足的種種因素下,這樣的結局似乎早已注定。

圖片1作者截圖提供
朝天宮周圍停車場分布(河堤停車場為春節限定)

有沒有可能,把國定古蹟還給步行

國定二級古蹟、媽祖總本山、世界三大媽祖廟的周邊,全是計畫道路是不是蠻不合理的?有沒有一個可能,我們把朝天宮周圍還給行人,讓旅客車輛進到「正常」的停車場?

這個模式我們早就試過了——在白沙屯媽祖進香期與春節假期,朝天宮周圍就會封街把道路還給行人。人山人海的人潮,總會把朝天宮周圍擠得水洩不通,倘若我們讓這種「還路」的行為延伸到每個香期、每個連假,甚至每個劃紅字的假期中呢?

中山路就像護城河一般圍繞著北港朝天宮,自從1980年代進路公路本位開始,這樣的狀況已經40年了,周邊的「買金紙送臨停」也就在都市計畫培養「懶著走」的習慣下氾濫至今。

倘若我們把停車蒐集點回歸到古街區外,藉由歷史軸線、古味巷弄、文化探訪、美食地圖,好好地將北港的文化特色展現出來,透過平均300公尺到朝天宮的步行路線將所有景點串聯起來,不要再讓大家進到北港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半路攔車、買金紙送臨停,甚至是近乎詐欺式的停車拜拜。

如此,或許北港會更不一樣;而我們,一直都有發現散步的魅力。

圖片3擷取自酒店官網
朝聖高悅酒店散步地圖

身為一個北港人的真心告白:如何更完善的讓地方永續?

2022年是我第一次正式參與北港迓媽祖,隨著媽祖轎徒步繞著北港一圈又一圈,讓我重新認識了這個故鄉,也加深了我對於故鄉的感動——我是在新北長大的北港囡仔,這樣的經驗讓我對這塊故鄉又有了重新的認識,讓我相信北港絕對不只能成為遊子在都市苦澀生活的精神支柱,更讓我相信透過更友善的步行環境、更完善的空間規劃能夠讓北港變得更不一樣。

北港在中國醫遷校、兒童樂園……等重大建設中的美夢中,逐漸忘記「根」在哪裡;這樣的現象或許到了農曆3月19日迓媽祖時,大家才又會從夢中驚醒——想起北港最珍貴的歷史人文、宗教地位、民俗技藝,還有大家賴以為生的「香客經濟」與珍貴的人情味。

我一直很相信一件事情,在未來的國土規劃及相關的空間規劃,居住在所謂的「鄉下」是一種對於生活的選擇、是可以融入地方,並對地方做出貢獻的「共好」選擇,而這份共好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共同營造。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