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在NPO門外躊躇的有志青年:理想與現實之爭,該如何思考未來?

文:林子婷、外躊林婷舒、有志與現何嘉燕

暑期實習將要開始,青年眾多大學生都熱絡地找實習,理想來希望進入憧憬的爭該企業實習。但疫情來勢洶洶,何思很多機構改為在家辦公,外躊紛紛取消實習,有志與現許多想實習的青年學生可能會空手而回。疫情把所有生活節奏、理想來規劃都打亂了,爭該不如趁這個機會思考自己的何思職涯規劃。

將近一半的外躊年輕人都想改變社會

你對職涯的想像是什麼?薪水、誘因、有志與現專業,青年還是意義、影響力、目標?根據「勤業眾信」2021年推出的全球調查指出,49%的Z世代(1990年末至2010年初出生的人)年輕人傾向選擇效力於與其價值觀一致的企業,希望對社會產生正面影響。

在台灣,《社企流》與《聯合報系》「願景工程」2020年合作的《青年世代 X 未來職涯大調查》發現,有10.6%參與調查的人已投身非營利組織(NPO)或社會企業工作,不在NPO或社會企業工作的年輕世代,也有高達74.3%表示希望能透過工作改變社會。

對年輕世代來說,收入多寡已經不是工作中最重要的意義來源,工作可否同時對社會有貢獻才是真正的追尋。誠致教育基金會副董事長、前台大國企系李吉仁教授,回想起以前教大一、大二必修課時,他都會在第一堂課問學生「五年後你要做什麼?」。這四、五年的學生不一樣,「從回饋裡看到,85%的人想要做高影響力、工作生活平衡的工作。」以前的學生會追求升遷、薪資、公司名聲,現在的學生更在乎的是工作所帶來的個人意義感、社會影響力。

年輕人的掙扎與NPO的不確定性

談到年輕人的職涯選擇,李吉仁表示:「現在年輕人找工作的挑戰比上一個世代難得多」,當前資訊十分流通,非典型工作形態多樣,也沒有特定的參考榜樣,對學生來說選擇變多,這是好事。

但選擇變多的同時,若沒有深入了解,反而容易迷惘。大學教育與產業實務落差大、產業本身變化很大,學生在勾勒自己的職涯規劃時考量非常多,「如果不花心思好好研究、探索自己的可能性的話,那你會發現你腦袋裡面想的是一個新的未來,行動上還是依循舊的傳統跟道路」,李吉仁說。到畢業還不知道要做什麼的學生,找工作的時候都會找一個大家認為對的工作,或是爸媽可以接受的工作,而不是你自己勾勒的工作。

李吉仁也很務實地指出,學生心裡想要改變社會,但是面對現實挑戰,也容易低頭。他在台大任教時,發現每年學生皆有一成到一成五會向他表達自己想要從事有社會影響力、解決社會問題相關工作的想望,「但是最後真的敢於去做的又小於百分之一。」

社會創新組織不確定性高,也讓很多年輕人卻步。曾到移工、教育NPO實習的林同學,曾把NPO當成工作第一志願,也不在意升遷,但是實習後感受到,NPO的工作環境和自己想像中差很多。NPO想做的事有很多,目標很大,但人力、資源有限,加班情形很普遍。「每天都在燃燒自己的熱情,燃燒殆盡的那一刻大家就會選擇離開⋯⋯」

shutterstock_1036096387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要對自己坦誠,知道自己能力的界限和面對現實」

然而現實中,每個人擁有的社會資本不一樣,著重的理想與現實比例不一。有些人可能會想到更多現實的問題:NPO薪資天花板很低、Package(薪資福利)經常很不理想等等。或許當你掌握更多非營利組織真實的情報,才能夠作出最適合自己的職涯規劃。

關注技職教育與發展的「Skills for U」創辦人黃偉翔認為,NPO是高度理念的工作,越高度就代表離現實更遠。「你要對自己坦誠,知道自己能力的界限和面對現實」;不要怕浪費時間,每一段經驗都是一種學習,做了才會有更多對社會的想法。

他表示,在NPO工作的日子,每天都很累,但是「因為明白每天熬夜早起、工作的付出都是與技職教育發展有關係,就會發現每天的生命充滿意義。」

NPO產業觀察

「非營利」三個字本身就讓人難以把它和舒適、無後顧之憂的生活劃上等號。即使認同組織願景、想為社會問題盡一份力,薪水、資源、未來發展、家人與社會的眼光,都是避不開的考量。再加上NPO處理的議題普遍複雜而長期,難以短期見效,做了也許也看不見問題被解決的一天,許多年輕人想著想著,便默默放棄了這個選項。

但是,我們對產業的實際情況了解有多少?薪水很低是多低?發展很差是多差?未來能否有改變的機會?在做出職涯選擇以前,也許我們該聽一聽NPO前輩們的產業觀察及經驗談。

薪水和薪資天花板都很低?

人人都說NPO薪水低,低得讓人難以生活,只能憑著理想和熱忱撐下去。其實NPO還是能給出一般公司的薪水。根據104的「非營利組織薪資分布」資料所述,工作經驗一年以上、經驗不拘的平均月薪中位數落在31K-35K之間,工作經驗兩至四年的平均月薪中位數約37K。

李吉仁提供他在業界觀察到的數字,並說明年輕人才(特別是背負著高學歷枷鎖的人才)的難處,以及社會結構對非營利組織經常性薪資的影響。許多胸懷大志的Z世代,心目中都有一個年薪百萬的夢想,或將其視為職涯發展上必須盡可能快速達到的目標。李吉仁以台大學生為例,「如果畢業就要有(年薪百萬)的話,也許要醫科、理工科系和管理學院出身的比較可能達到。」

雖然NPO的月薪未必比其他工作來得低,然而一般企業總有年終、分紅,一年領下來大多為14到16個月左右的月薪總和,然而在NPO卻經常沒有年終獎金或少於一般企業,平均下來單月薪資也就略低一些。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