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環境技術上的永續大型學術年會——環工年會的環境策略論壇終場,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署長張子敬擔任主持人,民綠並表示「資源要先可以循環,生活誰都誰都才能進入循環經濟」,只於期望全民的永續生活可以更綠一點,展開「夠就好生活」,民綠張子敬署長談到環保可以從食衣住行中的生活誰都誰都小事開始,而環保署推行的只於「奉茶行動」就是其中的一個體現,希望藉由方便民眾隨時找到裝水的永續地點,進而減少瓶裝水的民綠消費,期許民眾透過小小的生活誰都誰都行動一起建立全民綠生活,為永續發展的只於目標努力。

2015年由聯合國提出的生活誰都誰都17個永續發展目標(英語: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共有169項具體目標,作為未來15年間(至2030年)國家發展重要的衡量指標。
而永續的概念早已深入在政策的落實及生活中,正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副署長蔡鴻德於開幕提出,循環經濟與生質能源技術是臺灣能夠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兩大亮點。而部分環境問題,除了社會大眾共同養成的環保習慣,仍必須仰賴科技、工程的方法解決,如回收液晶面板後,可藉由回收的創新技術得以再次使用。
善用資源回收四合一制度,讓資源循環打造永續發展

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會(簡稱回收基管會),隨著國際趨勢的發展,也朝著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前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會執行秘書顏旭明在「以資源回收為工具 創造永續社會」的專題演講中點出「資源回收四合一制度」與SDGs間的高度關聯,他認為「資源回收四合一制度」的成功,是臺灣再次被世界看見的亮點之一。
具體執行的方向,回收基管會可藉由「環境教育終身學習護照」鼓勵民眾、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及機構積極參與或辦理環境教育相關教學活動,讓資源回收觀念從小扎根;四合一制度中的回收處理行業也為弱勢群體創造了工作機會,回收基管會的資收關懷計畫今年度補助人次達
14,681 人次、累計達 5,230 萬元;全國回收站的資訊整合,除了地方清潔隊、回收商外,還可將全臺 12,000 多家的便利商店都納入回收管道,多元、密集的回收管道,便於民眾使用。

產業面則協助建立各回收料的媒合平台及驗證流程,推動企業在責任添加物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回收料,回收基管會輔導企業用回收材料取代原料並生產環保產品,不僅達到責任消費與生產的目標,更符合國際對降低碳排放量的要求。以塑膠媒合平台為例:2018年世界盃足球賽中有16隊採用臺灣製環保球衣就是最好的例子。
面對海洋生態議題,回收基管會正推動「海洋廢棄物標章驗證機制」,以沿岸、海底及淨灘所拾之回收物,認定為海洋廢棄物,輔導環保局及淨灘單位建立淨灘收集紀錄及貯存場進出存紀錄等文件化管理程序,建立海洋廢棄物循環產品認證程序,最終期望能推動海廢循環產品標章,讓用心打造的環保產品,能夠更被民眾所認識。

圖說:回收基管會於攤位上分享「資源回收四合一制度」將回收基金、回收處理業、地方清潔隊及社區民眾整合在一起,打造全民綠生活。(圖/回收基管會)
永續未來:「從生活綠一點,夠就好生活」開始!
在各領域學者皆將SDGs視為重點目標的同時,一般民眾該如何響應,一同加入永續的行列呢?其實,在終場論壇中提出的結論,「全民綠生活,誰都可以做,誰都會做,只在於做不做。」鼓勵民眾,從食衣住行,運用小小的行動創造永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