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詹和臻
新點子實驗場的專訪種聆前階段——「新點子實驗場R&D」計畫,每年透過公開徵選、新點敘事像創作陪伴、實驗術階段性呈現到最終完整製作,場藝一路支持創作者自由實驗、李慈反覆辯證,湄李探索作品的奧森可能性。
要從R&D計畫實際走上新點子實驗場的聽與舞台,必須在階段性呈現時獲得評審的打開的想肯定,而今年入選的觀眾藝術家李慈湄、李奧森,專訪種聆分別細火慢燉出《聽起來像聲音?—石-頭-S-tone》、新點敘事像《切割、實驗術破裂、場藝凝聚、李慈碾碎、警察》兩個作品。
當聲音符號化:解放我們被支配的耳朵
李慈湄創作的《聽起來像聲音?—石-頭-S-tone》,是他在2019年以聲音工作者的身分開始研究台灣的各種洞穴,思索不同的媒介在傳達訊息上的差別,「我當時就有閱讀一些聲音方面的媒介理論,想要回到人類在視覺的文字發明之前,以聲音來了解生存的環境,或是作為接收訊息的主要管道。我發現,在洞穴裡比較接近這樣的狀態」。
李慈湄過去參與社會運動的經驗,讓他大量地訴說各種被支配的現象,並延伸探討——人是如何被支配的?又有沒有辦法被解放?「聲音在聽覺上,有一些本質上與文字不同的部分。現在當我聽到一個聲音,會很快地在某個符號系統中尋找它的意義,之後可能就不會再仔細聽這個聲音了,這跟我們很原始的聆聽狀態很不同」。他曾經相信聲音是很解放的,後來才驚覺,我們的耳朵早已被符號支配。
他在研究的過程中接觸到礦工業,並以此作為這次創作的田野。在聚焦命題的過程,提出「當你在閱讀的時候,你還能聽到聲音嗎?」概念。
他解釋:「我們在表達、傳達、論述的時候,『語言』是我們最有效的、最普遍的溝通方式,如果想要用聲音去傳達,聲音就會成為要表達的論述框架下的一些輔佐,能讓論述更有力。」
接著,他拋出核心問題:「但是,聲音只能做這樣子的表達嗎?」依循這個思考脈絡,進一步探索聽覺/勞動身體/技術/感官之間的關係。
執行任務/執行暴力?警察的矛盾狀態
而李奧森的《切割、破裂、凝聚、碾碎、警察》以警察為田野,看到阿拉伯之春、黑人的命也是命、香港反送中等抗爭,他發現:「警察暴力(Police Violence)是一個全球現象,大部分的文化社會分子,不管在什麼社會都能關注到這樣的狀況,你無法迴避當代社會的暴力性。」
他將演出定調為「編舞加辯論」,呈現警察工作的矛盾,「警察夾雜在當代社會,就是大家批判性很高、知識水平也很高的情況下,他在執行國家任務的時候,會產生的矛盾。同時我們會去做一些理解警察工作的安排,但是同時也會讓觀眾質疑自己同理化的過程」。
在與警察的訪談中,他發現警察的匿名性極高,「比如說,我跟刑警或是霹靂小組隊長對談,他們很能掌握所有對話細節——他可以透露什麼?他不能透露什麼」?
另外,他也觀察到警察遊走在群體感、孤立感之間,「在跟警察互動的時候,會感覺到他們自己有一種群體感,他們也認為社會對他們抱持敵意」。像是被社會孤立,但是他們回到警察群體之中,這些個體到底是不是處於孤立的狀態?這種矛盾,也是李奧森想透過作品探索的。
新點子實驗場:打破年齡與時間限制,放手創作
談到促使他們投件新點子實驗場R&D計畫的誘因,李慈湄不假思索地說:「我覺得是沒有年齡限制,因為我入行的時候,可能都已經超過許多計畫的年齡限制。」
他過了30歲才全心投入藝術創作,新點子實驗場給予的資源,讓他能無後顧之憂地實驗新點子,「實驗對我來說,它一定是要處理某個你有所領略的問題;新不一定是實驗,從新點子要進到實驗,可能要花兩、三年」。
而李奧森也提出相似的看法:「我的作品其實需要時間去醞釀,新點子讓我最喜歡的地方,是我可以有這個時間,跟其他創作者一起工作,依附在這個機構裡面,代表所有跟我合作的藝術家有個保障,他在這段實驗裡面,有一個經濟的支持,讓我們可以去嘗試。」
除此之外,李奧森點出場地給予這次創作的幫助,「因為警察是非常有系統性的東西,我們在音樂廳的排練室有很固定的日常流程,我習慣這裡的空間狀態,這對要創造一個集體感、凝聚感,是一個滿潛意識但非常必要的狀態」。也因為警察文化有極高的遮蔽性,在討論空間設計時,製造出一個觀看視角被遮蔽的狀態,象徵著警察系統與一般民眾之間的阻礙。
製作在劇場呈現的作品,對李慈湄來說是一種挑戰,「聲音是被聆聽的,觀眾的聆聽情境會影響他聽到聲音的感受與解讀」。表演者唸劇本時,不再被侷限於語言的框架,而是唸得像聲音、充滿音樂性。如何讓聲音產生巨大的空間感?如何讓聲音超脫人類可以感受到的短暫時間感,聲音放到身體上能有什麼可能性?他說,新點子實驗場的環境,能讓他們能放心去做各種嘗試。
emo是,換一種聆聽與敘事方式
而今年新點子實驗場的主題為「emo」,李慈湄談起這個源於八〇年代音樂類型「emotional hardcore」的詞,並認為emo的發展背景,與自己的作品有所相似之處。
搖滾音樂象徵著反叛精神,但當時的音樂人發現,即使反對體制仍無法改變現實,無以為繼之下,一股亟需宣洩的憤慨依舊存在,因而將音樂的敘事內容轉為關注私人情感,催生了emo浪潮。一段時間後,大家卻又發現此類型敘事無法描述更多問題,潮流便從emo轉向post rock,敘事結構再次發生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