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晴鋒
同直婚:「一場改變了一切的認同然而然地虛假婚姻」
同性戀者在學校、工作場所等地方可以隱藏自己的出櫃傳統真實身分、可以選擇不出櫃,中國但是觀念隨著年齡的增大,不得不面臨來自原生家庭的束縛壓力。做父母的同性同直都希望子女能夠成家立業、娶妻生子,為盡完成家族香火的孝自延續,以免將來「家祭無後人」。進入
對同性戀者來說,認同然而然地這種張力是出櫃傳統難以調和的:一方面,他難以抑制自己的中國性本能和慾望;另一方面,又不能讓父母、觀念長輩失望,束縛讓自己背負「不孝之子」、同性同直「無恩」的壞名聲。在中國,父母與子女在人格上是捆綁在一起的,子女所忍受的污名同時也是父母的污名,子女丟人現眼也是讓父母、長輩甚至親朋好友連帶著丟盡臉面。
在同性戀仍被惡意曲解、無法被接納的社會裡,父母更是難以接受與認同自己的同性戀子女。從父母的立場來看,他們通常有著長遠的考慮,尤其是來自農村、思想較保守的父母,同性戀子女由於無法生育而使父母的晚年生活無法含飴弄孫、享受他們原本應有的子孫滿堂的天倫之樂。
在傳統的鄉土觀念裡,無子嗣祭祀的先人會成為「孤魂野鬼」,飽受地獄的煎熬。除了家族延續、死後顧慮之外,同性戀子女還會帶來社會污名,令父母和長輩臉上無光,在他人面前抬不起頭來,無法面對周圍人譴責與疑慮的異樣目光。
如此種種,對生前死後、家裡家外的諸多憂慮使父母無法坦然面對自己的同性戀子女。從某種意義上說,父母無法面對自己的同性戀子女,也是無法面對自己的將來。
許多同性戀者迫不得已選擇與異性戀者結婚,以逃避來自父母的壓力與社會的奚落,通過躲在異性戀者的婚姻裡來逃避現實的種種煩擾。這種畸形的同直婚很難產生真正的愛情;即使有,也是殘缺不全和充滿負罪感。在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影響下,有些同性戀者為了父母、為了盡孝「自然而然地」進入同直婚,如:
他們問我為什麼去(和異性戀女性)結婚,我說是「為了我的父母」。我們家兄弟三個,我是老二。我哥在外面(工作),也一直不結婚,我媽當時催著我哥結婚。當時我覺得特別自卑,當一個礦工,這輩子也就這樣了,估計也不可能出人頭地,就在這裡窩一輩子,湊合著找個老婆過一輩子算了。然後真就湊合著找了一個,一直過到現在。(「Rock」,北京同志中心,二○一二/三/十)
不少進入同直婚的男同性戀者選擇的婚姻對象大多來自偏遠地區的農村,這些同性戀者的妻子(簡稱「同妻」)受傳統婚姻觀薰染,重視家庭、恪守婦道,一旦進入婚姻就期望過著「相夫教子」的生活。
她覺得女孩子(應該)是賢妻良母的那種,只懂得做家務(指不要管男人的其他事情)。在我們家裡,她天天做家務、做飯,我在家裡什麼都不幹,她覺得這是一個傳統女人應該做的……我老婆她人也比較特殊一點,從農村出來,特別傳統。
我問她當時為什麼找我,她說(因為)我們見面一個多月都沒碰她一下,就因為這一點(覺得男方「為人正直」、「作風正派」)……我們結婚差不多六年左右,她是比較傳統的女性,對同志的認識不是很多。其實,她基本上已經知道我(是同性戀)這種情況,但還在等待我有一天會改變。(「Rock」,北京同志中心,二○一二/三/十)
另一方面,這些同性戀者的妻子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對同性戀缺乏認識。即使發現自己丈夫的同性戀行為,由於雙方地位相差懸殊,缺乏干涉能力,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聽之任之。同性戀者以這種社會地位相差懸殊的婚姻代價來換得婚內的自由與權力。
同直婚內的男同性戀者自知自己的「短處」,因此他們在家庭生活中儘量採取謙和、避讓的態度,任勞任怨地拚命工作,讓妻兒過著物質上相對寬裕的生活,以此來彌補內心對妻子和家庭的愧疚,通過這種努力換得平和的家庭生活。
一些婚姻中的男同性戀者會因「愧疚」試圖贖罪,有些同性戀者甚至選擇有智力障礙的女性作為妻子,更有甚者還找他人去滿足妻子的性慾望,通過這種「交換」的方式來換取自己的性自由和心理上的自我安慰。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婚內男同性戀者都如此善良和有自知之明,有的男同性戀者以極端惡劣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妻子。也不是所有同妻都如此被動、甘願任人擺布,有些妻子會瘋狂地報復,直到自己的同性戀丈夫身敗名裂,最後含恨離婚散場。
在有些情況下,妻子對同性戀的誤解是維持同直婚的重要原因。一些同妻仍然將男同性戀者無法進行性行為誤解為是陽痿、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生理疾病,或者是由於她們作為妻子方面的原因導致的。
有些同妻甚至認為,「主動型」的同性戀者跟「泡小姐」實質上沒有區別,以為同性之間的性行為可以簡化為金錢關係,而不會有感情存在;或者認為自己的丈夫為了「玩兔子」而不要老婆,這是一件「丟臉」的事情。在不影響家庭生活的前提下,妻子會為了「臉面」、「顧全大局」,繼續維持與同性戀丈夫的婚姻和家庭。
很多同性戀者的妻子正常的性慾望得不到滿足,反被認為是「性冷淡」。在傳統觀念的形塑下,社會期待的「正經女人」是無性的,她們也不敢主動要求性,更不必談尋求婚外性,而只能被動等待,這也是同妻面臨著的尷尬問題:
很多同妻長期性壓抑,沒有地方去訴說這件事兒,也不知道自己丈夫究竟是怎麼回事,她們那個時候就特別痛苦……甚至得抑鬱症,去看心理醫生。(何姐,北京同志中心,二○一二/三/十)
同妻往往普遍遭遇婚內「性冷遇」。由於男同性戀者與妻子之間的性行為很少,有些甚至幾乎沒有,因此導致夫妻之間在性問題上嚴重缺乏溝通。有的男同性戀者乾脆聲稱自己的妻子「無性」,或者認為性慾望「根本沒有打開」,認為她們是天生的「性冷淡」,如:
我跟她(妻子)的性生活很少,甚至幾乎沒有。但是,我覺得她有點性冷淡,好像沒有完全把性打開。(「Rock」,北京同志中心,二○一二/三/十)
而在女性主義者看來,「性冷淡」不過是一種社會建構的產物,它是父權專制的結果。很多女性的「性冷淡」並非天生如此,而是諸多後天因素造成的,諸如從小接受的傳統教育、個體重要的生命經歷以及丈夫的性能力等。如一位年輕的女同性戀者談到:
我在跟男生交往時,也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性冷淡,但後來的經歷告訴我,其實不是這樣子。為什麼我們很少說一個男的性冷淡?卻經常講一個女人怎麼性冷淡、怎麼不會玩弄一些東西?我發現這真的跟我們從小受的教育有關。
從小到大,大人都告訴我:女孩子不要出去亂玩,應該待在家裡幹這個那個。我發現那些男孩子們,他們從小就看A片,很小就會自慰。我們只聽說男孩子偷看女孩洗澡,誰聽說過女孩子偷看男生洗澡?所以我發現,這實在不是我的問題,而是教育或者環境塑造成的特點。(「右手」,北京同志中心,二○一二/三/十)
同性戀者是否處於同直婚狀態,這會對他們的性狩獵活動產生影響。有些同性戀者擔心對方會向自己的妻子告密,以訛詐自己;而一些未進入同直婚的同性戀者也對婚內同性戀者抱有偏見,認為他們「對女人不貞,對男人也不忠;沾完了女人的便宜,又來沾男人的便宜!」
相關書摘 ▶《認同而不出櫃》:中國同性戀者權益意識淡薄,從公共領域中「自覺自願地」消失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認同而不出櫃:中國同性戀者的生存困境》,時報文化出版
作者:王晴鋒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身分認同/出櫃是連結個人與社會的關係紐帶。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社會歷經同性戀「非罪化」與「非病理化」的過程,但對許多同性戀者而言,出櫃仍然不僅是個人的「私事」,也是重要「家事」。在制度忽視、文化缺失、社會氛圍以及傳統觀念的壓力下,向家庭成員出櫃是一項沉重的議題,常使同性戀者深陷同性情感與家庭責任的衝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