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啟動自主學習力》:廢除沒有意義的作業與段考,啟用「三階段測驗制度」更有效

文:工藤勇一

已經懂了的啟動知識不用再讀

「學習」,是自主作業在想懂得本來不懂的事、會做本來不會做的學習事時才需要。所以已經學會的力廢功課,又強迫他做作業,除沒孩子從中能學到的有意義的與段用階驗制有效事十分有限。

天才國中生棋士藤井聰太曾經問老師這句話,考啟引發大家的段測度更議論。

「我已經認真聽課,啟動為什麼還要寫作業?」

聽說後來導師解釋了作業的自主作業意義,他理解之後開始動手做。學習從這樣的力廢對話,也可以看出在將棋的除沒世界,他已經具備了自律的有意義的與段用階驗制有效思考。在二十四小時的考啟有限時間中,他希望挪出時間下將棋,哪怕幾分鐘也行。對他而言,無用的作業剝奪了將棋的時間,他一定很希望能減少吧。從這句話彷彿能聽到他的心聲。

如果老師要出作業給孩子,著眼點應該在孩子能不能感受到自己在「學習」。如果不能,那不只無意義的剝奪了孩子寶貴的時間,恐怕也會成為孩子討厭念書的原因。

若要孩子自主願意讀書,可以附加以下兩個條件。

  1. 已經懂了的功課可以不用做。
  2.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一個、兩個都行,把它完全搞懂為止。

第一個條件就如前面所寫,分時間給已經懂了的功課,等於浪費時間。重點在第二點。

統一出的作業,對孩子來說,「完成作業」就成了目的。於是,自己會解的問題雖然只有八成,但只要交出作業,就會得到老師或父母的讚美,孩子自己也會很滿足。但是,對孩子來說,不懂的問題還是不懂,這樣根本沒有學習到。

另一方面,如果要求孩子「把不懂的問題,完全搞懂為止」,則作業(自主學習)的目的,就聚焦在「把不懂的功課搞懂」這一點上。

於是孩子們會展開形形色色的思考,像是「哪個部分不懂?」、「怎麼樣才能搞懂呢?」

有些孩子會去問父母或兄弟,有些孩子會在下課後去問老師或同學。也許還有些孩子去圖書館借書、用Google查找,或參考Yahoo知識+。

找到答案的路不只有一條,重要的是思考過程。

「好像有很多種方法,但是哪一種最好呢?」讓孩子自己思考,實際去測試。

一而再的體驗過這種思考方式後,孩子們心中會意識到「想要學會不懂的知識,必須採取某些行動」。而且,從經驗中可以知道什麼樣的行動適合自己,由此奠定自己的學習模式。等他長大之後,那就是他解決重要問題的模式,直接關聯到孩子未來的生活與工作方式。

大量的作業是為了方便老師

話雖如此,即使家長不想強制孩子念書,也會擔心不寫作業,學校的成績會不會退步。這種憂慮很自然,因為交作業與成績有直接關係也是事實。

為什麼必須出作業呢?因為大半的學校,把作業當成評估孩子的好用方式,原因來自國家制度上的問題。

我們也必須指出出作業者的問題。

我想很多人已經知道,公立學校打成績的方式從相對評比改成了絕對評比。相對評比的時代,固定分配一班學生的分數比例,得「1」分的孩子占全班的七%,得「2」分占二四%,得「3」分占三八%,得「4」分占二四%,得「5」分占七%。所以,如果是四十人的班級,能得「5」分的學生為四○× 七%=二.八人,所以只有兩人。也就是說得到「5」分的話,一定在全班前兩名,從前「全科滿分」真的是神童的等級。

但是,在這個架構下,如果全班的水準都很高,那麼會讀書的學生相對上評價會比較低。因此才將評比方式改成「絕對評比」,到這裡都算相當合理。但是,絕對評比必須有判斷標準,超過什麼等級才能給「5」分。這個標準的設定十分困難。

文科省推薦的絕對評比標準,為以下四個頂目各占二五%。(部分學科為五個項目)

  1. 興趣、積極性、態度
  2. 思考、判斷、表現
  3. 技能
  4. 知識、理解

2~4可以用紙本考卷測驗出來。但是1的「興趣、積極性、態度」項目對老師來說,卻很頭痛。在共同授課形式下很難發現差異。因此,越來越多老師用「有沒有寫作業」來判斷學生的「興趣、積極性、態度」。

說得極端一點,有的老師甚至不管作業內容如何,只看學生有沒有交作業。

這種狀況也分成兩類,有的老師屬於善意型,不擅長念書的孩子只要交作業,就給予評分。另一種老師則是本身教務繁忙,根本沒空看內容。

不管哪一種,在文科省發出將評比制度改為絕對評比的公文之後,公立學校的作業急速增加,所有學科的老師都有同樣的煩惱,於是所有學科的作業都增加了。

與大人接受的學校教育相比,現在孩子們的作業量遠比以前多得多。而且,文科省並非刻意如此,而是發生了超乎預期的副作用。

我無意在此批評日本的教育制度,我想的是,大人們必須懷著當事人意識,重新探究現在的教育,是否真的以培養自律的孩子為最高目的。

「臨時抱佛腳」的話,段考沒有意義

那麼,如何讓孩子學會學習模式呢?提示是麴町中學執行的「廢止段考」。

很多人聽到這個政策都十分吃驚,但是麴町中學不但沒有作業,也沒有期末考,全部廢除。

相對的,我們每年實施四~七次「實力測驗」(其中三次為可以與全國、全首都比較的標準測驗)、每個單元結束時實施「單元測驗」,還有範圍比單元測驗小的「小測驗」等三種(三階層)測驗。

三種測驗中,只有單元測驗列入成績,由於每個單元的跨距短,一次學習的分量沒那麼多,而且,學生知道它會列入成績,所以大家都會專心用功。

這個單元測驗的分數如果不符期待,學生可以自主申請再挑戰。這個再挑戰制度,正是每個孩子養成學習模式的關鍵。

接受一次測驗,孩子就明瞭自己不懂的問題在哪裡,若用成人的表現方式,就是問題的「可視化」。

而且,申請再挑戰的話,將不採納第一次測驗的分數,而是以再挑戰的最後測驗分數作為成績。如果是「一試決勝負」的考試,孩子們雖會因為分數而憂喜參半,但是卻不太有心仔細重新檢查答案結果。但是,如果有雪恥的機會又會如何?孩子已經了解了問題所在,便會憑著自己的意志,努力去把問題搞懂,並且開始做各種嘗試「怎麼樣才能搞懂它」。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